共找到 407 项 “陈力” 相关结果
三维游戏角色设计
作者: 陈力,张颖 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8-1
简介: 本书是一本以实例制作为主的三维游戏角色制作教材,以快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帮助读者提高三维游戏角色制作技能与水平,为日后的游戏制作事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书内容分为概述、道具案例基础、角色案例基础和高级案例讲解。在概述部分主要讲解游戏产业和游戏平台的发展,同时讲解了游戏公司的组成架构和游戏制作流程与游戏美术的制作要求;道具案例基础部分通过武器的制作实例讲解了道具的制作思路与方法;角色案例基础讲解从模型制作到贴图制作,从主要软件到辐射插件,对游戏角色制作技法进行了全面讲解;高级案例部分通过对游戏角色模型制作、UV展开、贴图绘制等内容的讲解,系统地对之前的 知识进行了实践和总结。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动漫、游戏等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适用于业余自学或培训机构使用。
Repenser la gouvernance
作者: (法)皮埃尔·卡蓝默(Pierre Calame)著;陈力川译
出版社: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十年来思考治理的文章和切实可行的建议。文章体现了作者在治理领域的多方面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具有理论和研究意义。
Protel 99 SE设计与实训
作者: 陈力平主编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简介:本书介绍了Protel 99SE的操作环境与文件管理,原理图设计,层次式原理图设计,元件的制作及各种报表的形成,PCB的印制电路板中双面印制板的制作方法,电路仿真的方法及印制电路抗干扰的基本概念,并给出了两个具有实战意义的综合训练题。
新闻理论十讲
作者: 陈力丹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有没有适合中国本土的新闻理论教材?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陈力丹所著的《新闻理论十讲》应该算作理想的一种。 《新闻理论十讲》是一部颇具新意的教材。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结构和体例的创新。本书抛弃了以往教材所谓“严谨系统”的结构,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体例上的开放式系统,避免了对新闻理论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 其次,内容和观点的创新。本书克服了以往教材说教和武断的观点罗列,提倡应用性的新闻理论,充分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对于中国新闻实践颇具指导意义。 再次,表达和传播的创新。本书摒弃了抽象的论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直白生动,深入浅出。书中的大量案例和图片,更增添了阅读上的快乐和理解上的便利。 《新闻理论十讲》适合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课程、非新闻专业通用课程,对于新闻业界人士而言,也是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新闻
作者: 陈力丹编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新闻》是为普通新闻从业者(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等等)特别编选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然得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学起,还有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列宁主义的创立者列宁,他的相关论述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些,也应当了解。 鉴于这个目的,在我1987年由本社出版的《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基础上,重新编选了这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新闻》。马列著作中关于新闻、报刊和其他传播现象的论著十分丰厚(例如1985年我和李清方分别编辑出版过马恩论新闻和列宁论新闻总共100万字的论著),而对于我国当代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主要是了解他们关于新闻工作基本的观点,以及他们的思想特点。因而我从中精选了他们相关论著的摘要和少量论著的全文,共计179篇。
硕士论文写作
出版社:
简介: 本书着重向硕士毕业生讲述了如何进行论文写作,全书共分八章,首先介绍了硕士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规范,然后以大量的范文为例系统地讲述了论文的选题,理论依据,以及一些应注意的问题。 本书内容全面,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可供硕士毕业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参考。
Public opinion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把握的外部精神力量对自己言行的制约。本书揭示的便是这种力量——舆论的内在要素、它的形成、形态、传播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传播学理论、美学接受理论、舆论引导的若干问题。本书初版后受到社会的好评,被不少高校新闻传播学和政府有关部门作为认识舆论的教材使用。鉴于当前的新形势,本版增补了导言一和导言二,在论述舆论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着重叙说了数字化时代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特点。全书分为九章,浅出深入,适合高校社会学、文化学和新闻传播学学生和研究者,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社会读者。
风土
作者: (日)和辻哲郎著;陈力卫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6
简介:本书讨论的是“人文的风土”,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风土——由于是人类为抵御外界自然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及民族精神的烙印。作者和和辻哲郎把这种风土分作三种类型:季风、沙漠型、牧场,欲藉此探求人类存在的不同形态。 第一种季风地带,包括中国和日本,但最能反映其特色的是“南洋”。人们形成了人丰富而细腻的感受性和忍辱负重的双重性格。第二种沙漠地带指阿拉伯、非洲、蒙古等地,严格地说是指缺少雨水的广漠不毛之地。那里气候干燥,缺少生机,一片荒凉。这里的人们养成了服从、好战,且又讲实际、意志坚强的性格。第三种牧场地带指的是欧洲。南欧明朗,北欧阴郁 ,但都是夏季干燥冬季湿润。人们在这种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下,才会使人得到解放,产生出合理主义精神,才会萌发出自由的观念以及哲学和科学的思想。
Microelectronics Materials and Processing
作者: 陈力俊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简体字中文版出版者的话 《微电子材料与制程》一书是在台湾宏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谢泳芬博士的大力推动和台湾材料科学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才于2004年的仲夏时节进入简体字中文版的翻译和出版日程。我们复旦大学出版社非常感谢台湾朋友的信任和支持。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的大力帮助,值此出版之机,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李炳宗教授、茹国平教授、屈新萍副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的引进提供了宝贵的专家意见,林殷茵副教授和张军鹰工程师在休息日专程安排关于本书的讨论会,这些都让我们难以忘记。 业实集成电路(上海)有限公司的杨燕小姐为本书的引进出版做了许多具体而细致的落实工作。复芯微电子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的杨秋冬先生负责本书的编校工作,并及时阅读校定本书的清样。业实的郭首一先生在接管这一项目的过程中也付出很多劳动。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向读者呈献这本书。业实和复芯微电子的支持,也是我们能够尽快出版简体中文版的原因之一。 考虑到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师,本书在制作简体字中文版的过程中,全盘复制和保留了台湾英杰企业有限公司版图书的图表和文献的处理方 式,由于全书各章由不同作者撰稿,各章作者对书中图表内的英文术语有译成中文的,也有未译成中文的,也有中英文混用的,正文中的物理符号则采用正体字母,计量单位也采取行业规范。这虽然不符合内地的出版规范,但对我们来说,这样做一来可以让读者感受原书的风貌,二来可以让我们尽快地出版本书,因此敬请广大 读者和出版管理部门谅解。 谨以此书的出版作为我们和台湾材料科学学会合作的开始,谨以此书的出版作为我们和微电子领域专家学者合作的开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01.25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07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200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12个新鲜话题 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12个新鲜话题 2006年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胡锦涛论宣传的党性原则与尊重宣传规律 论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隐瞒信息与问责制的衡量标准 第三章 2005年底~2006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吉化爆炸松花江污染: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信息流障碍分析 辽宁穷人向富豪求助:“舆论绑架”富人与媒体逼视 李银河采访要求收费:关于采访是否付费的讨论 窦唯与《新京报》冲突:娱乐不能越界新闻应有规范 记者围堵王菲生孩子:关于娱乐新闻采访、报道失范的讨论 新闻出版社总署通报4家传媒违规:自律丧失他律绳之 富士康状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舆论监督与企业的危机公关 传媒批评高院的庭审报道规则:规范传媒的庭审报道 网易“恶搞”推出一年:试论网络“恶搞专题”的合理性与非主流 《Time》报道报纸将消亡:用自信的微笑应对2044年报纸消亡的预言 第四章 新闻真实新闻时效 试论“传媒假事件” 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 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试论新闻时效与社会效益 第五章 新闻职业意识与工作规范 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自律建设 …… 第六章 改变惯性的新闻工作思维 第七章 传播学研究 第八章 新闻作品批评与评报 附录
外国新闻传播史
作者: 陈力丹 赵永华 陈继静 王润泽 赵云泽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3-11
简介:本书在世界20国集团架构的基础上全面展现世界主要国家新闻传播的历史,全书共7编23章,包括概述、欧洲板块、美洲板块、亚洲板块、西亚北非板块、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板块、大洋洲板块6个板块共23个国家的新闻传播史。具体介绍某国新闻史时,均涉及此国家新闻传播的发展历史、总体特征以及目前新闻传播业新格局三个方面,既不遗漏必须讲述的内容,又补充了各国传媒的最新变化。同时,每章末附上思考题以供学生思考和复习。本书脉络清晰、语言精练,除去概述、英国和美国新闻史超过万字外,其他各章控制在6000字以内,对于刚刚接触外国新闻史的学生来说,本书是很好的入门书籍。对于复习考研的学生来说,本书亦可提供很大帮助。
传播学纲要
作者: 陈力丹,陈俊妮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简介:本教材历经八年的磨砺。基础是2005年的《传播学是什么》,随后改写为本书第一版的教材样式,鉴于变化急遽的传播科技形势,第二版进行了重新写作。 本书在结构上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传播学”各主要领域的内容,而不仅是“大众传播学”。前两章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的形成、学派,之后的各章分别阐述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文艺传播、跨文化传播、传播的控制、传媒批判,力求公平地展示传播学不同学派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 在总体结构不大动的前提下,新版对原来的各章做了改写,增加了较多的与目前网络传播新现象相关的内容;同时,加强对基础传播形态的阐释,新增“自我传播”一章;在具体阐述中,新版对原来的某些叙述做了校正;新版增加配图,并对原有图片做了较大调整,目前全书配图近两百张。 本书适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使用。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作者: 陈力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简介:本书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系统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开放的思想体系。全书论证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详尽地阐述了他们所谈到的几乎所有涉及人类传播的各种现象和形态,诸如思维、语言、文字、印刷术、宗教、文艺、宣传、新闻、报刊等等。还论证了他们关于传播与法、传播心理、工人政党内部的精神交往、人类传播历经的三个发展形态等等观点。第2段 作者写作此书历时十年,通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做了名目索引约1万条、卡片3000张和一本提要笔记。书中介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传播观点,是人们所不熟悉的,对于开阔思想很有教益。第3段 本次修订,除订正个别讹误,新增两篇书评及作者的获奖感言。第4段 一些大学新闻传播院系将该书列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础理论书目。
Low-power CMOS circuits:technology, logic design and CAD tools
作者: (瑞士)Christian Piguet主编;陈力颖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1
简介: 《低功耗CMOS电路设计》着重叙述低功耗电路设计,第一部分概述低 功耗电子技术和深亚微米下体硅sOI技术的进展、CMOS纳米技术中的漏电流 及光互连技术等;第二部分阐述深亚微米设计模型、低功耗标准单元、低 功耗超高速动态逻辑与运算电路,以及在结构、电路、器件的各个层面上 的低功耗设计技术;第三部分主要针对CAD设计工具及低功耗设计流程进行 阐述。本书的内容来自低功耗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三十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和 专家的具体实践,包括学术界与工业界多年来的研究设计成果与经验,所 介绍的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产品设计。 《低功耗CMOS电路设计》可以作为微电子、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 路等领域的研发、设计人员及工科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实用参考资料。本 书由(瑞士)christian Piguet主编。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
作者: 陈力丹,王辰瑶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简介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首先从宏观上概括了人类社会现代新闻传播的历史轨迹,以期让读者对15世纪末至今的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新闻传播的发展大势,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其次,按照世界上目前的发展区域或板块,《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分别介绍了欧洲、美洲、西亚以外的亚洲、西亚北洲、黑非洲及大洋洲的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适宜作为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一、二年级外国新闻史的教科书,对新闻传播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也可以从中受益。出于对读者群的考虑,《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力求在不长的篇幅里,做到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语言平实。《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还收录了较多的图片,并穿插了一些新闻传播史上的故事与趣闻。
What is communication?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之间,它于不知不觉之时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态,甚至从背后看去也能充沛显现。 普及传播学知识,是作者的夙愿,而在研究层面,作者希望传播学研究不要过多地受功利目的影响;研究方法要尽可能兼顾经验——功能学派、技术主义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批判学派的各种方法;研究话题要相对集中。课堂教学,要全面向学生介绍传播这各个学派、各个方面的知识,避免以大众传播学替代传播学。
Semantics
作者: 何英玉编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简介:这本书是在作者于1986车出版的《语义学导论》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原来的《语义学导论》,是一本不成熟的、比较浅显的小书。因此早在1986年它刚一出版作者第一次捧到样书时,就有了一旦条件成熟作者要大大修改它的想法。但是,作者写《语义学导论》又是认真慎重、字斟句酌的,那本书的基本观点与思路、那本书的框架、那本书的大小标题乃至文字和例子,有不少作者至今仍然认为是对的、可取的。只要它们对、可取,作者就保留下来,作为新书的基础。 作者这次写《汉语语义学》,不是把重点放在保留《导论》的什么上,而是把功夫用在对《导论》做出尽可能多的补充,进行反复的修改并进而做一些尝试上。这些努力集中表现在作者想试着为建立汉语语义学做一点准备。从作者开始研究现代语义学起,作者就在把语义学的理论、方法与汉语结合起来这一环上下功夫。这在《语义学导论》中已经表现出来了,可是在那本书里结合得还不够,还很浅。这一次写书,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和尝试: 一、要把国外现代语义学与汉语结合起来,根本的一点,是要把现代语义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汉语语义方面的材料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这里,与汉语信息处理的研究相结合特别重要。因为汉语信息处理不可能坐等国外的成果,必须由作者们自己解决汉语语义的问题。它要求最新的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但要求借鉴,还特别需要创新;它对有关的语义研究的成果,进行大面积的严格的检验。近几年来,作者参加了汉语信息处理的科研工作,有不少初步的心得与体会。经过整理,作者都写进书里。 二、研究现代语义学不应割断历史,而是应该尽量从传统语义学和训诂学中吸取营养。传统语义学虽然也起源于国外,但作者国学者利用它研究汉语的时间已经比较久了,这次写书作者注意更多地吸取一些这方面的成果。至于训诂学,那是作者们的一大优势。作者对训诂学懂得不多,但作者是很重视作者国训诂学这个宝库的,本书很注意从这个方面吸取养分。 三、目前国外学者研究现代语义学只限于对现代语言的描写,在现代语义学还不成熟时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作者这本书的研究重点就是现代汉语。可是现代汉语语义是古代汉语语义的延续而现代汉语语义本身也在不停地演变。因此这次写书也适当涉及古代汉语,讲一讲汉语语义的演变。现代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要适用于对语言的共时研究,也应适用于历时研究,并在历时研究中再次检验它们、丰富它们。 四、要做到以上三点,只靠国外现代语义学现有的理论和方法无论如何是不行的。这时,作者总是十分慎重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办法。作者提自己的见解和办法时,都以尽可能多的汉语材料为依据。 尽管作者做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努力,但远不能说本书已经把现代语义学和汉语结合起来了。建立汉语语义学不是作者一个人,更不是作者目前的水平所能做到的。它需要我国所有从事语义研究的人长期的努力,也包括海外从事汉语语义研究同行的努力。 为了写这本书,作者参考、查阅了国内外不少有关的著作、论文和工具书。从中吸取了许多观点、见解和材料。作者在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和科研活动中,在语义和与语义有关的问题上,曾经得到语言学界和信息处理界不少专家、同行的热情帮助,受到他们的启发,获益良多。作者在这里虽然无法列举,但是却应表达作者对他们由衷的谢意。作者在教学中接触的同学、研究生和进修教师,提到过一些对作者很有启发的语义现象和见解,也在此向他们致谢。作者十分感谢邢公畹老师对作者从事汉语语义研究所给予的教导与勉励,非常感谢陈力为先生、董振东先生对作者参加信息处理科研工作给予的指导与帮助。作者还要感谢写这本书时叶蜚声教授自始至终给予的关心与鼓励。感谢他仔细地审阅了全部书稿并为书写了序。感谢唐作藩教授认真审阅了第十三章的书稿。现在出版一部教材、学术著作是不容易的,作者要向北京大学出版社,向本书的责任编辑梁惠陵同志深表谢意,是他们的努力使得这本书能够和读者见面。 早在1986年下半年。作者就开始为写本书做一些准备工作。1988年11月初动笔,1990年9月完稿。这以后又做了不小的修改和补充,最后的书稿是1991年6月完成的。这本书的内容,作者曾作为讲稿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试用过两次,一次是1988年给研究生讲,一次是1990年给本科生讲。 现代语义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变化很快,涉及的面很广。作者的水平有限、书中肯定有疏漏、不妥和错误的地方,渴望读者批评指教。 这部书的书名叫《汉语语义学》,只是指出作为教材它的性质与方向是汉语语义学,不是从它的水平讲的
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
作者: 陈燕,刘东平主编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2007
简介:“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持编撰,丛书主旨是探索新时期对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目前已编辑出版《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的沟通艺术》及“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系列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等专著。 “对外传播案例分析”系列,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编辑宗旨,针对当前对外传播实践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度探讨,目的是加强新时期对外传播理论的基础建设,指导当前的传播实践。 《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一书,选择“非典”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中美撞机、伊拉克战争、印度洋海啸和“卡特里娜”飓风六个案例,由李希光、程曼丽、陈力丹、黄旦、单波等学者从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作用以及策略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为新闻传播及对外宣传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通过六个案例——“非典”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中美撞机、伊拉克战争、印度洋海啸和“卡特里娜”飓风,从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作用以及策略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为新闻传播及对外宣传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适合新闻工作者参考、学习使用。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作者: 陈力丹 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4-5-1
简介: 陈力丹所著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内容 包括:新闻传播学研究概 述、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2013年新闻界 事件分析、新闻理论研究、传播理论研究、新 媒体研究、新闻法治与道德研究、新闻业务研 究、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本书展现了2013 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的研究现状、新闻传 播业界和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是一本系统探 讨新闻传播学理论及实践的专著。 考虑到一些读者的需求,《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特别增加了 附录“博士生传播学方向中期考核”,供大家 参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历经四个国际(国际工人协会、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共产国际、第四共产国际),分支流派很多;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过无数的争论,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派别所阐述的关于新闻和其他传播活动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从研究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较难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加以研究,即使以我党关于正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序列来研究,不同时期的情境和文化氛围形成的思想认识,差异仍然过大。 作为让当代大学本科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材,应当简略而相对明确,不宜把国际共运历史上无数的争论展现开来。因而,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以及后来对中国共产党产生重大影响的列宁的新闻观作为前一部分的重点阐述对象,随后即过渡到中国毛泽东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新闻观,以正面阐释为主,只在必要的地方对重大失误做点到为止的说明。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8-1
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1
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商务印书馆,2006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3-1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科学出版社,201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