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0 项 “黑格尔” 相关结果
Gesammelte Werke.2,Wahrheit und Methode:Erganzungen Register
作者: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著;洪汉鼎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0
简介: 《诠释学·真理与方法(1~2)(修订译本)(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这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我感到极大的满意,我能在您访问海德堡期间与您认识,这对于我来说至今还是一件很罕见的事,一位像您这样很了解德国哲学的人曾把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想法对您自己的国人开启。 的确,我自己很了解人们彼此进行交往和联系的活生生的话语的优越性。但是在这样一个远方的并具有古老文化的国度,尽管我的先辈康德、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全集尚未完成,我自己的思想却能介绍给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这确是一种荣幸。 我们深刻地感到一种毕生的使命,这一使命我们为了文人类文化的共同未来必须完成。
Interpretation of justice in Marx’s vision
作者: 林进平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通过对“正义”及其历史形态的厘定,考察了“正义”在马克思思 想历程中的遭遇,认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前,是一个正义的 追求者和思辨者,正义曾一度成为马克思解剖社会的理论武器,但经过一番 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之后,马克思走上了对自由主义正义观进行反思和批判之 路,这条反思和批判之路的起点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条批判和 反思之路上,马克思做了两种批判——内在批判与外在批判。在内在批判时 期,也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 思依据历史精神,把建立在自然权利基础上的自由主义正义还原为建立在市 民社会的市民权利基础上的正义,并步步推进,把自由主义正义还原为建立 在人的异化和私有财产的基础之上,并最终把自由主义正义还原为建立在异 化劳动的基础之上,进而揭示了自由主义正义的内在悖谬。而在外在批判时 期,即《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时期,马克思从社会物质生产这一角度解 构了正义。由此得出:(1)正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 历史范畴;(2)社会物质生产的结构和发展决定了正义的范式和内容的演变 ;(3)正义实质上是在物质生产中占支配地位的阶级的利益的表现;(4)是生 产决定分配,而不是正义决定分配。因此,分配正义的问题不可能通过正义 或分配而得到根本解决,要根本解决分配正义的问题只能通过变革生产方式 。归根结底,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决定正义,而不是相反。
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野中
作者: 阎孟伟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本书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哲学。这当然不是什么新奇的观点,但这是我经过慎重的思考之后才提出的称谓。马克思的确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哲学家。从他献身于哲学的那一天起,他对哲学的总体理解就已经脱出传统哲学的俗套。他在1842年写的《(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就这样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我相信,马克思的这段话代表了他贯彻终身的哲学精神。正是基于这种精神,马克思对当时“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的德国哲学非常不满,强调哲学自我意识是“本身自由的理论的精神”。作为一种意志力量,哲学必然要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变成一种实践力量。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哲学不断纠正自身内在的缺点和缺陷,另一方面也使世界不断合理化,从而整个历史进程就是哲学实践的结果?正是出于对哲学和世界的关系的这种理解,马克思从他一开始登上学术舞台的时候,就对构建形而上学公理体系的哲学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更注重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一种实践哲学,就是因为它同那种通过“纯思”来构建理论体系的“纯粹哲学”殊属不同,是一种真正体现实践意志的哲学。它的目标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人从受压迫、受剥削、受奴役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制度中解放出来、或者说消灭这种社会关系,达到一种“人的高度的革命”。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形成不是从概念.的演?开始的,也不是从直观的感性经验开始的,而是从对现存社会的政治批判开始的。正是这种政治批判的不断推进使马克思认识到,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唯物主义根本不可能担当起使世界革命化的历史责任。为此,马克思不能不从哲学本体论上彻底颠覆旧哲学的传统。
颠覆形而上学: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论
作者: 张文喜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简介: 如果说,在有海德格尔之前,人们可以从柏拉图一笛卡儿一康德一黑格尔的线索来解读西方哲学,根据这一线索,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曾用“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这一“标准”说法矛以表明;在有海德格尔之后,就不得不通过海德格尔生述西方哲学史,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哲学不可多得的参考教材,我们在做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勾联的工作时,看重的不仅是海德格尔对成克思思想传统解释的解蔽作用,而且更看看他所开启的视阈对马克思思想诠释的参照意义。当我们在今天这一特定的历史处境和语境中,论证何以要选择海德格尔哲学,以此作为说明与马克思哲学进行一种创造性对话的“文本”的必要性,实质上就是彰显该课题研究的意义的过程。
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 罗骞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从历史重构、逻辑重构和批判性对话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思想展开系统研究。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中以“资本”为本质范畴展开的现代性批判,颠覆了黑格尔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范式,重建了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就现代性的经济基础、基本原则、根本动力、主要特征、最终出路等等方面提供了核心框架。后现代语境中的“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批判主题,由于放弃或弱化了对现代历史存在论基础的批判考查,现代性意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叙事风格等等,以此为基础的现代性批判本质上是一种观念论批判,此种批判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方法论上的总体性、价值取向的阶级性、批判态度的辩证性和理论批判的实践性之间存在基本差异。作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看成是现代性批判的基础存在论,而不是一种还原主义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为现代性批判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资本全球化带来的危机和困境迫切呼唤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阐释,使之焕发出新的批判潜力。更多>>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etaphysics
作者: 张志伟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中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形而上学问题无论对 于理解西方哲学还是对于研究中国,哲学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都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书以梳理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为主旨,概述了形而— 上学的概念、问题和历史演变,分别讨论了柏拉图的形式论、亚里土多德的 形而上学、中世纪的形而上学、近代早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康德对形而上 学的贡献、黑格尔与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20世纪语言哲学视野下的形而上 学、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以及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大体上概述了形而 上学在西方哲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并且重点分析研究了 在形而上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形而上学的 历史演变过程。
Readings in metaphysics
简介: 本书编选了西方哲学自公元前6世纪至20世纪关于形而上学这一哲学核 心领域的代表性作品,主要包括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哲 学家的著作,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贝克莱、休谟、康德 和黑格尔等近代哲学家的著作,以及威廉·詹姆士、维特根斯坦、海德格 尔、卡尔纳普、蒯因、斯特劳森、戴维森、达米特和德里达等现代哲学家 的著作。阅读此读本,能够使广大读者更多地通过哲学原著了解哲学家的 思想,从而了解形而上学之产生、形成、演变和兴衰的历史。
Reading of the Marxist philosophers’ classics
作者: 高家方编著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简介:本书是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也是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科研的累积成果。作者是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教育系教授。全书分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189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政治学批判.序言》、恩格斯:《反杜林论》、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毛泽东《实践论》和《矛盾论》。
Six theses of Marx
作者: 张盾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简介: 《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包含了对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的沉思。这六个问题偏重于哲学,它们远不是马克思问题的全部,但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其中,第一个问题讨论马克思学说的思想史渊源。德国先验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无疑是决定性的,但关于马克思思想究竟源自康德还是源自黑格尔,是一个争论已久、至今仍吸引众多学者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探究马克思最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本意。之所以提出探究“本意”的问题,是因为围绕历史唯物主义,曾引发当代一系列最前卫、最受关注的争论,它们深入到了马克思与主流现代性意识形态之间,以及与西方基督教思想传统之间关系的最微妙处。第三、四、五个问题分别涉及马克思对社会理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这三个当代最重要学术场域的重大影响。这些问题的发生足以证明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性”,同时也印证了回归马克思经典学说的必要性。第六个问题讨论马克思的哲学观,意在说明,马克思的全部学说构成了一种独立完整的哲学,不存在这个学说的某一部分作为单独的哲学这种问题。
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研究
作者: 戴劲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
简介: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而对这一存在论的揭示将建立在对马克思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考察的基础之上。书稿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结构如下:引言部分交待了课题来源与选题意义,并分析了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前两章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聚焦于感性存在论问题。第一章主要讨论从康德知性存在论到黑格尔理性存在论、再到费尔巴哈感觉存在论的发展,从中透露出德国古典哲学在存在论上的理性传统以及费尔巴哈感觉存在论的革命意义。第二章论证的是马克思在由感性理论和存在理论方面对以上三者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存在论,而这种存在论上的革命又牵涉其整个哲学革命的意义。第三章具体阐释马克思的感性原理。第四章论证感性存在论中的主体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首先,感性主体乃是自我生成的过程。其次,这个主体和客体之间辩证运动的过程,即二者由统一到对立再到对立统一的过程。最后,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出来的就是主体的自由。第五章阐释感性存在论视域中的哲学和历史科学。结语部分总结了马克思感性存在论的内容、实质及其对于马克思整个哲学革命的意义,以及从中获得的时代启示。
商务印书馆,201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