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756 项 “1937”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2008
简介: 《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围城》主要内容江的是1937年夏,抗战初期方鸿渐到欧洲游学四年回到上海,住在已亡未婚妻的家中,与女博士苏文纨、大学生唐晓芙小姐发生了情爱纠葛,因此受到丈人家的冷淡。他恋爱失败后,和苏的失意追求者赵辛楣成为好朋友,二人接受内地三闾大学的聘请。一路上历经艰险,也遭遇无数趣事。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方不知不觉地卷入校内个人恩怨和乡里狭隘观念的明争暗斗中,几位同事都反对他,而他和英语助教孙柔嘉日趋亲密更引起他们的嫉妒。赵辛楣离校从商后,方鸿渐被校方排斥。方与孙结婚回沪,但他俩因琐事争吵,终于导致无可避免的分手。所以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作者: 岳南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简介:《南渡北归(套装共3册)》包括了《南渡北归(南渡)》、《南渡北归(北归)》、《南渡北归(离别)》、《南渡北归(套装共3册)》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南渡北归2:北归》是《南渡北归》第二部,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时间跨度约为抗战中后期至 1948年末,国民政府抢运国宝与“抢救学人”计划,连同选举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为止。突出地再现了董作宾、李约瑟、童第周、陶孟和、沈性仁、梁思永、蒋梦麟、闻一多、刘文典、罗庸、郑天挺、吴晗等中外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颠沛流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了西南联大学潮与闻一多被刺案真相,对自由知识分子群体于时代大潮中的分化与演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被蓄意掩盖的历史隐秘得到了充分揭示。 《南渡北归3:离别(震撼大结局)》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感知历史真相并扼腕浩叹的同时,也生发出“在史中求史识”的冲动,并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作者: 达德利·尼科尔斯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年09月
简介:
1937年西班牙内战,共和派为了抵抗法西斯国家党政权,美国讲师罗伯特被古兹将军找来加入游击队,受命爆破峡谷上的铁桥,期限是在三天后的黎明之前。在山区中罗伯特认识了美丽的女少玛丽亚。玛丽亚的父亲本来是位镇长,后来却惨遭国家党的毒手,玛丽亚也遭到了侮辱……在战火弥漫中两人仅三天三夜可以相恋,此后便是生离死别……本片为美国史上众所皆知的英勇事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的名作中,改拍成电影的有《老人与海》、《战地春梦》、《雪山盟》、《妾似朝阳又照君》,而以《战地钟声》最为出色。片中饰演琵拉的卡蒂娜·帕西诺,荣获第16届奥斯卡*女配角金像奖,影片获*影片、*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提名,为1943年全美年度十大卖座名片。
作者: 葛立德等编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8
简介:埃尔温.隆美尔无疑是最有名的纳粹将领,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对他的褒奖著述甚多,战后,联邦德国用他的名字给战舰街道和兵营命名,美国还拍摄了吹捧他的影片《沙漠之狐》。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出入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他被塑造成超脱政治的军事天才人物,几乎忘记他纳粹将领的本质. 1891-1933 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的海登海姆,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校长,母亲是当地政府官员的女儿。尽管青年隆美尔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他还是在1910年7月从军,加入伍尔登堡当地的第124步兵团,三个月后,隆美尔升为下士,不久又升为中士。1911年3月被送进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11月毕业。 1912年1月,隆美尔毕业回到驻扎在威卡尔登的第124步兵团训练新兵,并获中尉军衔。在但泽的时候,隆美尔认识并爱上了露西·莫林,于1916年正式结婚,1928年圣诞夜生下隆美尔唯一的一个儿子-曼弗雷德。 1914年3月1日,隆美尔被派到乌尔姆第49野战炮团的一个炮兵连服役。8月,隆美尔回到原来的步兵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9月他的左腿被打伤,为此他荣获了二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1月,隆美尔重返第124步兵团,又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1916年后期他被派往东线罗马尼亚作战。1917年5月,隆美尔被召回西线作战。到了8月返回东线,并在那里再次受伤。9月,隆美尔所在的营被调往意大利北部参战。隆美尔率领的部队作战英勇,突破科罗弗拉防线,攻克蒙特山,占领隆格诺恩,这些战绩使隆美尔赢得了德国很少颁发给低级军官的功勋奖章,并被提升为上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隆美尔先是被派往一个军团参谋部任文牍工作。1920年10月1日,隆美尔被派往施登卡德指挥一个步兵团的步枪连,他一直在那里呆到1929年。1929年10月,隆美尔被派往德雷斯顿步兵学院担任教官。在这段时间,隆美尔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作战经验撰写了《步兵进攻》一书,《步兵进攻》于1937年初被出版发行。 1933-1940 1933年10月,隆美尔军衔升为少校,被委任德国中部戈斯拉一个山地营的指挥官。1935年10月他又被提升为中校并且担任波茨坦陆军学校的教官。1938年二战爆发前夕,他又被调往另一所军事学院任教。1939年9月,隆美尔被任命为少将。 波兰战役期间,隆美尔负责指挥希特勒的警卫部队。德军迅速地消灭了波兰,隆美尔也开始充分认识到坦克部队和闪电战的重要性。波兰战役之后,希特勒问隆美尔需要担任何种职务,隆美尔暗示希望指挥一支装甲师。1940年2月15日,尽管缺乏装甲作战的实战经验,隆美尔还是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第7装甲师隶属于霍斯将军指挥的第15装甲军准备入侵低地之国和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西欧。第7装甲师风驰电掣般的横扫过比利时和法国。5月13日,第7装甲师在激烈的战斗后强渡了默兹河。5月15日,冲过了菲利普维尔。5月21日,隆美尔的部队已经越过了康布雷,勒卡特,抵达了阿拉斯,在这里他们遭遇了英军两个坦克团大约70辆坦克的阻击,其中有一些德军37mm反坦克炮无法击穿的马蒂尔塔II型坦克。正当英军坦克大量杀伤了德军的步兵和反坦克炮的时候,隆美尔命令德军使用88mm高射炮平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月26日,第7装甲师继续前进,并攻占法国最大工业城市之一的利勒,这个行动使法国第1军团一半的部队陷入困境。6月5日,隆美尔命令他的装甲师顺着两座还没有被破坏的铁路桥跨过了索姆河,第7装甲师此时的速度已经是平均每天40-50英里了。6月10日,隆美尔的部队终于在迪埃普附近抵达了英吉利海峡岸边。6月16日清晨,第7装甲师从鲁昂的法军一座桥梁上跨过塞纳河,然后向南疾驰,17日第7装甲师在行进间开始攻击瑟堡,于19日攻占了这座法国重要的深水港口。6月25日,法国战役结束。法国战役期间,第7装甲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 隆美尔在指挥第7装甲师的时候总喜欢自己跟着侦察部队,他认为对于一个指挥官来说经常走近自己的士兵是很重要的,这种习惯一直被带到了后来的北非战场。隆美尔有时候会故意将上级的命令置之不理,他认识到最高指挥部有时候并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去处理,所以隆美尔经常先执行自己的命令,等做完了再去向上级报告。隆美尔的参谋人员对隆美尔这种行为并不赞同,而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根本找不到他。隆美尔在写给自己妻子露西的信件中称法国战役是一次“闪耀的法国之旅”。 1940-1943 法国陷落以后,隆美尔继续他的军事生涯。1941年1月他被提升为中将并在2月被召回柏林担任德国非洲军团的司令,2月12日,隆美尔接到命令抵达的黎波里。非洲军团由两个师组成,他们的使命就是支援已经在1940和1941年1月在北非同大不列颠军队战斗的意大利盟友。从40年12月至41年1月,英联邦的军队将他们逐出了埃及,意大利人已经被击退至利比亚境内。 1941年2月14日,隆美尔的先头部队第5轻装甲师部分人员装备在的黎波里上岸。隆美尔意识到意大利人由于被英军击败而士气低落,他会见了意大利的指挥官。2月24日,德国非洲军团首次在的黎波里以东和英军发生小规模战斗,3月31日,非洲军团对布雷加的英军发动了一次成功的进攻。隆美尔使用其在法国成功的闪电战术给了英军狠狠一击。非洲军团继续向东追击撤退中的英军,一直深入昔兰尼加并攻占了班加西。 4月13日,隆美尔的部队向南绕过港口要塞托布鲁克攻克巴迪亚,接着又于4月15日占领了埃及西部边境上第一个城市萨鲁姆。隆美尔的进攻迫使英军及其盟军退守到了托布鲁克要塞内。4月11日到13日,隆美尔第一次尝试攻占托布鲁克,但是失败了。托布鲁克对于整个北非的战线有着重大的战略地位。 隆美尔第二次尝试攻占托布鲁克是在4月30日至5月2日,此时他的敌人和朋友都因为他狡猾的战术而称他为“沙漠之狐”。4月中旬至6月中旬,英军也发动了一些小规模的进攻,但是在德军威力强大的88mm炮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被迫撤回了防御阵地。1941年6月,无论是英军还是德意军队都无力再发动攻势,双方只有加固防御阵地的实力。在德国,宣传机构已经把隆美尔塑造成一个无敌的将军。 1943-1944 1943年3月至7月,隆美尔因严重的病情只能和妻子和儿子在一起度过。7月10日,他被指派为德军在希腊的指挥官,不过很快又被召回柏林。随后隆美尔参与了德军镇压意大利政府倒戈向盟军,大量德军涌入意大利境内并解除了意大利军队的武装。11月初,隆美尔又被委任为意大利的指挥官,很快这个职位被凯塞林将军所取代。11月下旬,隆美尔离开意大利回到德国。 12月初,希特勒正式委派隆美尔视察从北边开始与英国隔海相望的全部海岸防御工事。12月31日,隆美尔被任命为B集团军群的指挥官,这个集团军群的总指挥是陆军元帅伦斯特。隆美尔视察了从荷兰到波尔多沿海岸的防御工事,也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壁垒”。为了阻挡盟军的登陆,隆美尔特别设计了防空降的障碍物,这种东西被称为“隆美尔芦笋”,还有很多在海滩上的障碍物以及大片的地雷带。由于盟军成功的实施了欺骗行动,使得德军在海滩防御重点地区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隆美尔对盟军可能的登陆点判断有误,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一线实施了登陆,数日之后盟军就完全控制住了滩头阵地,并向纵深扩大。 尽管隆美尔在卡昂外围暂时阻挡住了英军的进攻,党卫军第12装甲师摧毁了英军100多辆坦克,但是在盟军绝对优势空军打击下,德军终于顶不住了。当盟军坦克潮水一般涌过德军的防线,隆美尔心中对德国必胜的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他开始怀疑德国是否还有继续战争的必要。1944年7月17日,在一次空袭中隆美尔的座车被击中,隆美尔受了重伤,不得不离开了前线。德国反希特勒的军官们曾经找过隆美尔试图说服他加入他们的阵营,尽管隆美尔对战争失去了希望,但是他却始终没有直接参与反希特勒的活动(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历史学术界的观点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1944年7月20日,德国反希特勒组织策划了一起爆炸试图刺杀希特勒,可惜行动阴差阳错的失败了。这个事件牵连了很多的高级将领和军官,其中也包括隆美尔。8月8日,隆美尔被从法国医院转到他的故乡斯瓦比亚的赫尔林根山庄。8月12日,密谋刺杀希特勒的重要成员戈台勒被捕,从他箱子里搜出来的有关文件上有隆美尔的名字。另外一名参与这个组织的成员霍法克也向希特勒的秘密警察证实隆美尔支持刺杀希特勒的行动。 1944年10月14日,希特勒的第一副官布格道夫向隆美尔转达了希特勒的命令,隆美尔有两种选择,自杀或者被逮捕受审。隆美尔选择了前者,服毒自杀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结束生命。1944年10月18日,希特勒下令为隆美尔举行国葬并全国默哀一天。
作者: 徐飞编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8
简介:蒙哥马利,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1943年,参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陆意大利,1944年统率盟军进入法国,6月6日指挥盟军进攻诺曼底,取得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胜利。后晋升陆军元帅,受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蒙哥马利生前曾几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曾在法国、比利时战场服役。1920年进入坎伯利参谋学院学习。1934年调任奎塔参谋学院主任教官。1937年起任旅长、师长。 1941年8月4日,丘吉尔任命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为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他得到丘吉尔的支持,英国的密码破译专家向他提供隆美尔的战术计划的全部概况。蒙哥马利精心积聚力量,以使他在1942年10月23日的决定性战役中,最后向隆美尔的部队发起进攻时稳操胜券。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蒙哥马利率远征军第三师开赴法国作战。曾参加指挥敦刻尔克撤退。回国后,奉命调任对德军入侵威胁最大的英格兰东南地区司令官。1940年7月任第五军军长。 1942年8月,蒙哥马利受丘吉尔之命赴北非接管第八集团军。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阿拉曼地区率部与德、意军队激战,挫败德国'沙漠之狐'隆美尔,从而扭转了北非的战局。随后第八集团军与盟军配合于1943年5月在突尼斯全歼北非残敌。阿拉曼战役后,蒙哥马利受封为爵士,并晋升为陆军上将。1943年7月,他率领第八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战役。
作者: 张曼菱编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简介: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诞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秋、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名校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夏宣告结束,前后历时九年,大师云集,人才辈世。 本书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云南师范大学联合摄制。
作者: 张千一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7年08月
简介:
这套丛书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而精心策划的一部重大主题出版物。这套丛书按照编年体的方式排序,共分为九卷。收入从1927—2017年优秀军旅歌曲1600余首,并配套有音像光盘。这套图书特别邀请了当下军队文艺创作的专家(作曲家、理论家、音乐评论家等)团队参与编撰。
这套丛书的特点:1.题材内容丰富。各军兵种题材的作品均有收入。2.体裁形式多样。包括队列、独唱、重唱歌曲,小合唱、表演唱、大合唱,组歌、交响合唱,以及歌剧和舞剧选曲、影视歌曲等在内的各种大、中、小型体裁形式的作品。3.创作队伍庞大。包括战功赫赫的将帅、革命烈士、著名军队和地方艺术家,以及各军兵种、各大军(战)区的专业和业余作者等。
这套丛书真实记录了我军九十年来音乐艺术创作的历史,梳理了军队歌曲的脉络,兼有史料收藏和传播价值。为便于演唱和传播,这套丛书用简谱方式呈现,适用于军旅人士和喜爱军旅歌曲的大众。
【前言】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人民音乐出版社隆重出版《嘹亮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优秀歌曲集》,意义十分重大。
嘹亮的军歌伴随了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的征程岁月。“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的旗帜高高飘扬”不仅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且成为我军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军队的历史也是人民军队的音乐发展史。这套丛书共收录1600余首歌曲,具有历史跨度长、史料收集广、涉及作品多等特点。其中,有许多耳熟能详、常唤起我们美好记忆的“好”歌,也有一些因年代久远我们甚至不曾听过的“老”歌,还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因距离我们太近以至于还来不及用时间这把尺子准确衡量的“新”歌。我相信,这些与我军90年光荣历史同行的“嘹亮军歌”,不但具有欣赏层面的艺术价值,也同样具有历史层面的文献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丛书体现了我们编委会经过慎重研究后共同认知的三个理念:
1.以9卷成集,寓意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并谨以此纪念。本套丛书分卷情况如下:第1卷(1927—1937),第2卷(1931—1945),第3卷(1946—1949),第4卷(1950—1959),第5卷(1960—1966),第6卷(1966—1978),第7卷(1979—1990),第8卷(1991—2000),第9卷(2001—2017)。各卷时间段的划分充分考虑到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节点,力求使读者切实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我们这个国家之命运的必然关联。
2.本套丛书中收录的作品涵盖了建军90年来我军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和非军队音乐家创作的优秀军事题材作品,以及体现我军不同时期各大建制单位特征的优秀作品。力图使读者能够透过这些歌曲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和从兵马到兵车,从摩托化到机械化再到数字化、网络信息化等不同时代的大变革、大发展,我们尽可能为读者展开一幅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历史画卷。
3.本套丛书中收录的作品覆盖了队列歌曲、独唱歌曲、重唱歌曲、小合唱、表演唱、大合唱、组歌、交响合唱、歌剧和舞剧选曲、影视歌曲等丰富多样的体裁形式和包括战功赫赫的将帅、革命烈士、著名军队和地方的艺术家,以及各军兵种、各大军(战)区的专业和业余作者等在内的诸多创作人员。立体而又鲜活地展现了我军从红军时期以填词为主的非专业性创作,到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专业创演队伍的逐渐形成、作品质量的日趋成熟,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军队文艺工作的大发展、大繁荣。
军事题材的音乐创作在整个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本套丛书无论是在记录还是传承传播等方面,都是一项史无前例的重大工程,能在当代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对中国音乐界的重大贡献。
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一项工作都会有它的局限性,好在局限性也是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感谢所有编委和参加编辑工作的同志们。我们大家共同圆了一个梦,倾注了一份情感,表达了一种心愿。总之,我们做了件想做而且值得做的事。
张千一
2017年5月25日
作者: 1937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2016年01月
简介:
本书全文收录纪录片《1937 南京记忆》的脚本,以将南京大屠杀史实介绍给英文世界并引起震动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纪录电影《南京》的导演比尔古登泰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日本友人松冈环等人物的视角及多条叙事线索为纲,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时代反思,用原创性解读、揭秘性内容和新颖独到的资料,客观展现史实,并增补大量采访,题材厚重、视角独特、故事引人。
作者: 胡丽娟,李红干 主编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5年6月
简介: 浙江的抗日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人民经历了整个抗战的历史过程,在中国人民 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一个浙江人,尤其 是青少年应该了解浙江人民的抗战经历,铭记先辈用 鲜血书写的这段悲壮历史。为此,在纪念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胡丽娟 、李红干特意组织编写了这本面向全省中小学生的《 那些年浙江的抗战故事(附光盘1937-1945)》。 在编写过程中,本书依据浙江抗日战争的特点, 精选了一个个有代表性兼具可读性的重要事件、生动 事例来讲述这段历史。
作者: 岳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8-1
简介: 《南渡北归》(增订版经典三卷本),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是著名作家岳南所著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南渡北归. 南渡》(增订版)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作者: 中国档案馆 编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年10月
简介: 《档案中的中国抗战(套装共2册)》包括《档案中的中国抗战·上》、《档案中的中国抗战·下》共2册。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倡导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同对敌。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军广大爱国官兵奋勇抗敌,但因军事当局抗战路线与作战方针的失误,作战屡屡失利,国土大片沦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危急形势下,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狠狠打击日寇,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阻滞了日军的进攻。
作者: (日)太宰治,曹捷平
简介: 太宰治(1909-1948),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三十九年生命,二十年创作,五次殉情自杀,*终情死,日本无赖派大师,毁灭美学一代宗师。日本战后新戏作派代表作家,生于清森县北津轻郡金木村的一个大地主家庭。本名津岛修治。父亲曾为贵族者员,并在本乡兼营银行。为防农民暴动,家筑高墙,太宰治住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有种内疚和不安感,甚至出现了一种罪恶感,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 太宰治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1932至1937年,这是左翼运动被镇压的时代。*有短篇小说集《晚年》(1933~1936),共收入40篇,这些短篇都充满了青春时期的热情,多角度地反映了作家自己的主张和内心世界。此后又发表《虚构的傍徨》(1936)、《二十世纪的旗手》(1937)等作品。 中期是1938至1945年。*有《女学生》(1939),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此外尚有《童话集》(1945),发挥了作家奔放的想象力。后期是1946至1948年,一般认为,太宰治的后期创作*有成就,战争刚结束,他就发表了《潘朵拉的匣子》和《苦恼的年鉴》等小说,提出了追求“丧失了一切,抛弃了一切的人的安宁”的观点,以农本主义的幻想批判战后虚伪的文人骚客。在他战后的作品中,短篇《维荣的妻子》(1947),中篇《斜阳》(1947)、《人的失格》(1948),被认为是***的代表作品。这些小说发表后,无不引起巨大的反响。《维荣的妻子》写一个出身贵族、生活堕落的诗人及其妻子自甘堕落以示对社会道德的反抗。《斜阳》反映了战后贵族后裔的社会地位日益衰落,荣华显耀的时代已付诸东流的主题。《人的失格》是太宰文学*杰出的作品,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个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饱尝世态的炎凉,*望之余沉缅于酒色,*后自己毁灭了自己。从一定角度揭示了现代日本社会人的异化问题。 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因对人生感到*望而投水自杀。他的一生经历了日本革命运动被镇压到日本战败这一大动荡的时代,日本评论家平野谦说:“太宰的死,可说是这种历史的伤痕所造成的。” 曹捷平,男,1974年6月出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1998年7月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系,留校任教至今。其间数次赴日本名古屋、京都和高松等地进修、工作。*有日语语言学方向论文数篇;翻译日本变格派推理小说家小酒井不木作品集《爱情曲线》《愚人之毒》两部。自认为日汉翻译作品乃输入日本社会文化及日本人心理、习惯的*佳载体。坚持日汉翻译应该深入浅出,翻译出的作品必须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和接受能力。
作者: 梁斌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简介:电影伴读中国文学文库。 本书作者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读书,1932年在二师学潮中参与护校运动。曾以其故乡发生的“高蠡暴动”为素材写过短篇小说?兑怪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以及中篇小说《父亲》?1937年参加革命。1953年开始《红旗谱》的创作,1957年出版。1963年出版《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还著有长篇小说《翻身纪事》。
作者: 张清平
出版社:中华书局 2016年1月
简介: 林徽因,1904年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1920年,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结识徐志摩。1924年,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梁思成与林徽因留学美国,主攻建筑学。1928年,梁、林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婚礼。婚后遍游欧陆,考察古建筑。归国后受聘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1931年回北平,供职于中国营造学社。1934至1937年间,赴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考察古建筑,直至抗战爆发,一家人经长沙流徙昆明,1940年冬迁往四川李庄。1946年返回北平,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其后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并致力于北京古城保护。1951年病逝。 世人皆知她的美貌与聪慧,更艳羡她被三个出类拔萃的男子深深爱恋。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其实,“太太客厅”只是林徽因生活的一方面,在她生活最优裕的那些年里,她和丈夫常年奔走在穷乡僻壤,一点一点梳理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出身名门,游学欧美,她确曾经历鲜花着锦般的美好,却也并不曾被战乱、困厄与疾病击倒,她始终保持诗意的情怀,保持宠辱不惊的风范。 本书以文学的传记手法生动再现了林徽因真实而传奇的一生。作者以灵动的笔触深入林徽因的情感世界,镌刻出一个美好独特的精神个体,并进而展现一个群体、一段历史令人神往的风采。
作者: 岳南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简介:《南渡北归·南渡》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作者: 图;馨月译
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2014
简介:古灵精怪的图画,天马行空、极富创意的故事,让孩子张开自由畅想的翅膀! 译文保持原文诗体风格,同样讲究韵律,读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简单而富有韵律的英文原文,朗朗上口,让孩子爱上英语阅读! 给孩子十分的想象力,他将收获一百分的成功! 苏斯博士的书,总是在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中蕴含着发人深思的道理;没有刻意的说教,却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明白这些道理,也使他们更易于接受。 1. 《戴高帽子的猫》:美国兰登书屋最受欢迎童书,美国孩子人手一册,苏斯博士影响力最大的图画书《戴高帽子的猫》,单册销量在美逾800万册!天马行空的想象插画,给孩子一次视觉大冲浪,充分享受阅读乐趣! 一只带着高帽子、打着领结的猫在一个湿冷乏味的下雨天不期而至,带给被妈妈留在家里百无聊赖的两姊妹各种搞怪把戏的故事。家里所有的东西几乎都成了猫的道具,以至于天翻地覆,最糟糕的是,猫还弄脏了妈妈漂亮的连衣裙……当一切破坏捣蛋看似越演越烈的时候,门外传来了妈妈的脚步声,孩子们面对着一团糟的屋子措手不及,他们该怎么面对即将推门而入的妈妈呢?闯了那么多祸,戴帽子的猫又该如何收拾残局呢? 《戴高帽子的猫》给孩子们的警示就是:当一个人在家时,是否应该随便放陌生人进入家中?犯下了错误,又该如何面对? 2. 《戴高帽子的猫又来了》 继1957年《戴高帽子的猫》受到广泛欢迎后,1958年,苏斯博士再为兰登书屋的“Beginner Book”书系创新作《戴高帽子的猫又来了》!毫无疑问,这只猫的回归仍带着各式各样的坏把戏…… 这一次,妈妈同样外出去城里了,临走前,给萨莉和哥哥分配了扫雪的任务。突然,戴高帽子的猫出现了!他把家里搞了个乱七八糟!这可怎么办呢?只见这只大猫从头上的帽子里变出小猫A,然后是小猫B、C、D、 E……它们一个比一个小,热火朝天地要帮大猫清除脏污,却越弄越糟糕!萨莉和哥哥能在妈妈回来前把雪打扫干净吗? 3. 《绒毛树》:火热播映的动画片《老雷斯的故事》便是以此为脚本改编。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力荐,学生地球日必读图书,让孩子的环保意识从《绒毛树》开始! 野心家“一扫光”肆意砍伐森林,用以生产广受欢迎的万能毛绒衣。当其他动物都缄口不言,默默忍受环境毁坏的恶果时,黄色的绒毛树罗老头儿站了出来,他代表没有舌头的树木发言,抗议“一扫光”的砍伐。代表正义的罗老头儿的抵抗有效吗?“一扫光”会因此而放弃砍伐吗?美丽的森林最后变成什么样了呢? 让孩子明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冒牌儿圣诞老人鬼机灵》:动画片《圣诞怪杰》、金?凯瑞主演的好莱坞大片《变相怪杰》的故事原型,影响力堪比《戴高帽子的猫》,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最经典的圣诞节故事之一,影响了整整三代人。 一个愤世嫉俗的家伙鬼机灵偷走了所有人的圣诞礼物、节日饰品、甚至是节日大餐,但并没能阻止人们欢度节日。 《冒牌儿圣诞老人鬼机灵》告诉孩子们要学习去接受和爱身边的人,不论他外表有多丑陋,重要的是爱人善良美丽的心灵。 5. 《慷慨大方的麋鹿》: 友好慈善的麋鹿长了一双又大又漂亮的鹿角,许多动物以此为舒适的住处安顿下来。这给麋鹿带来了很多麻烦,他虽不大情愿,却从来不拒绝动物们的入住。冬天来了,住户们不许麋鹿到河对岸去觅食。眼看麋鹿要被饿死了,又出现很多猎人争相捕杀麋鹿,麋鹿能摆脱被猎杀的命运吗? 这本书用令人捧腹的幽默语言和图画告诉初涉人世的孩子们,慷慨大方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必要的时候要学会说“No!” 6. 《麦格池塘幻想曲》:凯迪克大奖图书《麦格池塘幻想曲》,苏斯博士早期创作最经典绘本呈现瑰丽多彩的想象。 过路的农夫告诉钓鱼的小男孩:麦格池塘不过是个小水坑,他不可能钓得着鱼。可是孩子不以为然,他充分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幻想着池塘足够深,直通地下河和大海,于是就可能有鱼儿游到麦格池塘,那么自己就能钓到形形色色,稀奇古怪的鱼。 激发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结尾,通过小男孩的话告诉大家:“一个人如果有耐心,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教导孩子们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要有坚持不放弃的信念。 7. 《去太阳城真是好麻烦》:美国《儿童教育》杂志首推《去太阳城真是好麻烦》,孩子启蒙时期不可不读的图书! 一只住在旺旺山谷里的小动物,因为粗心和缺乏周全考虑而遇到了不少麻烦。为了前往从来没有烦恼的理想国太阳城,他历经千辛万苦。当他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太阳城之后,才发现那里和别处一样,并非没有麻烦缠身。他最后做了什么决定呢? 直面困难,培养坚毅、独立的人格! 8. 《桑树街漫游记》这是苏斯博士创作于1937年的第一部绘本作品,首次面世可谓历尽坎坷,因为内容稀奇古怪前后被27家出版社拒绝,一经出版就立刻受到热烈赞誉,成为流传几十年的经典佳作。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故事记述了一个名叫马克的纽约男孩儿在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马克的父亲望子成龙,每天都叮咛孩子注意观察放学路上看到的一切,期待着孩子有一双科学家的眼睛。可是,小马克却长了一双诗人的眼睛。这双眼睛让放学路上的马克看到了一支盛大的游行队伍,队伍中充斥了各种稀奇罕见的人和动物,让马克惊叹不已!马克是怎样获得这样一双明目的?他告诉给父亲怎样的故事? 该书直指传统教育扼杀孩子天真想象思维的缺憾,获得极大的反响。 9. 《你要去往多少美妙的地方!》本书是1990年苏斯博士的收山之作,是在孩子升级、毕业之际赠送给他们的最佳礼物。这本“励志书”出版后受到极大欢迎,销量远远超过创作于50年代的《戴高帽子的猫》,跃居苏斯作品的畅销榜首。 书中展示了一幅未来之路的人生画卷。在画卷中,主人公“你”充满了智慧和获得成功的潜力,一路向上飞翔,飞奔在人生的峰头浪尖,虽然偶遇挫折,但却有智慧和勇气克服困难,达到成功! 苏斯博士在书中鼓励人们抛掉犹豫,战胜孤寂,推开恐惧,动身去寻找梦中的地方。 10. 《你知道自己有多么幸运吗》:“当你觉得事情不尽人意,当你感到烦恼忧虑,当你开始大发脾气……你应该像我一样面对问题!” 通过简单的让儿童能够想象和体味的场景,苏斯博士轻松生动地传达给孩子们一个真理想想那些更糟糕的情况,就会发现自己不是最差劲的,你其实是一个幸运儿!以此培养孩子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本书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大人,都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不要怨天尤人,而要乐观地面对生活! 11. 《祝你生日快乐》创作于1959年,是苏斯作品中的畅销名作,也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生日礼物。 故事里的凯旋城,人们庆生的方式非同一般。他们培训了专门的生日鸟,在你生日的这一天,可以做很多奇妙的事情。这一切都只因为你是如此不一般,所以要在你的生日,这个伟大而重要的日子里向你呈现一切! 这是一篇无比热烈的生命赞美诗,充满激情的自我颂歌,让孩子们积极地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让他们勇于在人前肯定自己、展示自己。 12. 《黄油大战》1984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童书,以反战为题材,无疑是和平年代的孩子理解和认识战争的最佳绘本,但我们在给孩子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妨引申到如何看待差异,如何接受差异,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 13. 《今天我能把30只老虎打趴下及其他故事》本书以小猫为主角,演绎出三个别具一格的小故事,一个惟妙惟肖地塑造了牛皮大王的形象,一个讽刺了等级现象,另外一个描绘的是一只不可思议的大绿怪!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苏斯式幽默! 14. 《我做的炒蛋喷喷香!》这又是一场想象的盛宴!一个名叫彼得的小男孩儿,在厨房里向小伙伴丽兹讲述了自己制作超级无敌香喷喷炒蛋的经过。书中对各种鸟的描述堪称一绝,稀奇古怪、妙趣横生,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15. 《苏斯博士的睡前故事》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睡前故事书,因为它的作者是苏斯博士。关于睡觉,苏斯博士将会呈现给我们什么样的奇思妙想? 故事由一只叫“困困”的小虫子打哈欠开始,着力描述了“困困”哈欠具有极强大的传染力。在书中,各种动物和人受到“困困”哈欠的感染,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里沉沉入睡,各种稀奇古怪的人和动物不同的入睡方式,成就了这本“睡前故事”书。
作者: 费孝通著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1999
简介: 《费孝通文集》今天由群言出版社出版。今年90高龄的费孝通教授一生致力于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费孝通文集》分14卷,收录了作者从1924年到1999年间的各类文章共450多万字,基保除了大量社会学、人类学的经典著作外,还有作者早年所写的政论时评和近几十年来的散文随笔。 从这些文集中可以看到,作为一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所在社会的细致入微的观察研究和严肃思考,极具收藏价值。
The Rape of Nanking: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05
简介: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2月中旬的短短六个星期内,南京有30万同胞死于日本侵略军枪口屠刀之下,这是世界历史上亘古以来空前惨绝人寰的一页。但是世人和世界舆论和学术界却对它感到漠然甚至忘却了这一事件。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深入探究大屠杀真相,提醒世人永远不要忘记人类历史上曾有过这?悲惨、丑恶的一页。她在写作此书时,牢牢主住西班牙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的警句:“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 本书材料翔丰富,许多是从对幸存者和目击者的访谈中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还有从历史档案中发掘的权威资料。现在已出版的《拉贝日记》就是在她的寻访和促成下公诸于世的。 本书是一本完整、全面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和前因后果的权威著作。 <
作者: [美] 戴尔·卡耐基 著 罗思睿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年2月
简介: 本书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励志经典,它是卡耐基的三大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社交技巧的圣经”。本书论述了一种积极的处事原则和生存之道,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作者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洞见,从人生规划、克服忧虑、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掘出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际交往准则和生活技巧,这些成功法则引导无数人走上成功之路,改变了人生命运。该书自1937年首次出版以来,全球总销量超过一亿册,是除《圣经》之外西方世界上最畅销的人文类图书之一,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语言,成为亿万读者终生受益的励志经典。 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励志读本,本书对当代中国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图书内容概况,进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在每章的开始部分增加了中文导读。
作者: 徐建生著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 序 《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出版了,可喜可贺! 十多年来,作者以民国时期的经济政策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坚持不懈,成效渐著:搜集和整理了大批资料,发表了多篇专题论文,承担并完成了《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一书中有关北洋政府时期经济政策部分的写作任务;攻读在职博士生期间,一面学习,一面继续研究,并以民国时期(1912~1937年)的经济政策为题,写作和提交博士论文,这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书稿。论文获得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优秀论文,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可见本书并非急就篇或泛泛之作,而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民国经济政策研究的心血结晶。我作为作者的博士生导师和书稿的第一位读者,为作者在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到欣慰和骄傲。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兴衰起伏,固然受到自然、政治、社会和市场等多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但政府的经济政策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兴衰、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经济效益、利益分配等等,都能从经济政策找到答案。因此,经济政策是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面世。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不能说是开创性的,但有创新和发展,有新的思路、视角、观点、方法和内容、材料,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民国时期北洋和国民党两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连贯和整体的探究,突破以往将两者截然分开的研究模式,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以“沿袭与变异”概括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政权性质、机构裁设、制度废立、人员去留、资产阶级参政的新旧替代、政策来源、政策思想和社会舆论发展轨迹,以及同西方列强的关系等的分析,揭示两者之间既有变异又有沿袭的内在联系,进而探究近代经济政策的阶段特性和整体共性。“沿袭与变异”,紧紧抓住了民国时期北洋、国民党两政府经济政策发展变化的脉络和特征,也是对经济政策和经济史研究的一种新的拓展。 在“沿袭与变异”的主线下,书中对北洋、国民党两政府的经济政策,从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到政府及官员的经济行为,从经济政策的外部环境到政策本身的内容实质,从政策的实施条件、手段到政策的实际执行,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考察分析。通过党政和立法途径制定发布的主要经济法规,北洋政府达100多项,国民党政府增至200余项,其间的传承、增删和修订,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统治阶级的经济意志和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变化。作者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经济法规,细心检索和梳理,扼要介绍和分析,使读者能窥其全貌。 不过,法律、法规以及条例、章程等只是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政府及其官员的经济措施、经济行为是经济政策的另一部分,而且可能是更重要、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更直接的一部分。同时,各项经济法规、法律、条例、章程未必付诸实施:闭门造车,华而不实者有之;装潢门面,欺骗舆论,根本无意实施者有之;虽愿实施,但限于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心有余而力不足者亦有之。一些经济法规、法律和条例、章程即使付诸实施,也未必能够不折不扣、自始至终和达到预期目的,往往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者有之;南辕北辙、事与愿违者有之;阳奉阴违、挂羊头卖狗肉者更有之。可见写在纸上的经济法规、法律和条例、章程条文是一回事,决策和制定者的真正意图及如何诠释、是否愿意和如何实施、取得何种效果,又是另外一回事。因此,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经济法规、法律等条文的介绍和分析上,而是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考察北洋和国民党两政府及其官员的经济行为,揭示其经济政策在制定、诠释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蜕变和背谬。权力和财力是实施经济政策的基本条件和手段,北洋和国民党政府曾围绕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实行多项改革措施。但由于巩固统治尤其是财政需要,原本是“养鸡下蛋”的经济改革很快蜕变为“杀鸡取卵”的财政搜刮。在国民党的产业政策中,不乏以扶植、奖助和促进私人资本发展为主旨的法规文件,但实际推行的却是千方百计渗透、改组、没收和夺占民营企业的经济暴政。 最为荒唐和背谬的还是国民党土地政策的蜕变及其对孙中山“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革命主张的公开背叛。国民党政府土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1930年6月颁布的《土地法》。在此之前,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曾通过《土地法原则》,肯定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主张,承认“人民有平均享受使用土地之权利”,为此“必须防止私人垄断土地”。但据此制定和颁发的《土地法》,却没有“平均地权”或“耕者有其田”的任何内容和条文。随着工农土地革命的发展和国内阶级斗争的日益激化,国民党政府的土地政策加速蜕变和向封建大地主倾斜。1932年,蒋介石在亲自坐镇的豫鄂皖“剿共”总部发布的《土地处理条例》,强调土地分配“重在均耕,不在亟亟均其所有”。具体办法是在承认和保护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向各村有耕作能力者“计口授田”。同时实行“限田”,准备规定私有田亩的最高限度,对地亩超额的地主,用累进法征课田租所得税,限制地主的土地收益,使其资金投向其他领域。并声称要通过“和平”和“渐进”的方式达到“耕者有田”。次年12月,蒋介石从南昌向南京发了一纸专谈土地政策的电报,全面推翻自己亲手制定的《土地处理条例》。他声称中国既无土地分配不公的情况,也不存在土地总量供应不足的问题;认为从全国人口和土地分配看,“不苦人不得地”,而是“地浮于人”;而且各省“亦绝少数百亩、数千亩之地主”,三数十亩的中小自耕农“确占半数以上”;中国土地“不患地主把持”。因此,他的结论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不是“平均地权”,而是“均佃”,即以合作社集体耕作方式,按各户耕作能力,“公平分佃,随时由社评定增减”。这样,蒋介石不仅推翻了自己刚刚提出的“限田”和“渐进”式均田设想,而且公开背叛了孙中山“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革命主张。 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行为是统治阶级经济意志的体现,其目的首先是维护和扩张统治阶级的利益,北洋和国民党两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行为及其变异都是基于这一目的。但是,一个开明和进步的政权,在政策制定和利益分配等问题上,会在统治阶级和全体民众之间、在维护统治集团利益和保持社会安定、和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北洋、国民党两政府政策的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或者根本不愿寻找这个平衡点,而是越来越不择手段地侵夺广大民众的利益,以满足统治集团不断膨胀的贪欲。 作者在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探索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观点,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如提出了经济政策“近代转型”的标准及其衡量尺度,以此检视民国经济政策的历史脚步。书中提出,所谓近代转型,就是经济政策从古代封建王朝的君主专制、人治为主以维护和调整封建经济秩序的型式,转向近代民族国家以法、依法管理社会经济,维护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型式。民国经济政策即处于这种转型中。其中,北洋政府的转型基本滞留在制定法规、法律的阶段;国民党政府的法制水平亦有限,未能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而是凭借国家政权采取法制及其他非常途径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转型的脚步尚蹒跚于半途,并已走上岔道。作者提出并运用“官商资本”概念来分析经济政策,也有其独到的见地和意义。同时,作者有意识地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如政策手段、条件的剖析,政策显性和隐性层面的分解与剖析等等。这是在借鉴国外学者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经济政策研究的理论、方法的创新。 总之,《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是一部构思新颖、内容充实、值得一读的好书。当然,民国时期经济政策涉及面很广,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由于时间和经验的限制,本书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初步的。一些重要资料尤其是档案资料、地方资料的发掘、整理;一些新的观点、论断的阐发、充实和提升;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经济政策的内外环境,中外关系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和制约,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前近代社会封建文化、社会政策的积淀及其影响等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尚待时日。我期盼作者更多的优秀研究成果问世。 刘克祥 2005年6月于香江 引 言 民国经济政策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1945年二战结束至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后,由于国民党政权与美国的关系,鲍岳甫(D.S.Paauw)、杨格(Arther N.Young)、费维恺(A.Feuerwerker)和稍后的费正清(J.K.Fairbank)等美国学者,以及在美国的吴元黎、钱端升、薛光前和王业键等华人学者,就开始检视和总结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用他们的专著或在著作中专门加以论述。一时间这个话题成为中国学的热门。北京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开始较晚也相对薄弱,是随着对北洋军阀史和民国经济史的探讨的深入而引发的专门研究。20世纪80年代,随着早期现代化新命题的展开,近代经济政策及中外比较引起重视。据《中国经济史研究》索引,1986~1995年的10年间发表近代“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管理”的论文近40篇。其间,朱荫贵、朱英、石柏林等学者贡献了晚清或民国南京政府经济政策的专著,外国学者杨格、小科布尔(P.M.Coble Jr)、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ére)的有关论著的中文版先后面世。1998年,朱英与石柏林合作出版了《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对从晚清到国民政府整个中国资本主义时期的政府政策进行了分段式的研究。 本书将对民国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作贯通性的探究,这在尚属不平衡和薄弱的民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应是一番新的尝试。1912~1937年,是百年近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一个典型时期,是从民国1~26年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虽然发生了1927年的政权更替,但南京政府并非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而是承认了北京政府的债务,留任了它的人员,沿用了它的法规。其间既有延续和沿革,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至1937年,如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近代经济政策也具有了典型性、代表性和一定的完整性。在此以后,中国经济的总量再没有恢复到同等的水平,而经济政策也进入了战时的非常状态,战后则只有短暂的调整和挣扎。为完成这项探究,本书将依次追究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经济政策出台的综合背景,分析众多的政策文件以抽象其中的政策内容,并说明两政府经济法规的沿革和经济法制的进度,考察实现政策目标的权力和财力两大政策手段的状况及其前后变化,透过政府经济行为来充分揭示政策的实质与得失。本书提出经济政策“近代转型”的命题,以转型标准全面衡量民国经济政策的程度和水平。本书试图围绕沿袭与变异的主题,将理论与史实相结合,对经济政策进行解析,以求在方法和观点上有所创新。 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的,政府通过税收、预算支出和利率等经济杠杆和政策工具,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并利用该机制的作用来影响总需求,以实现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目标。这些理论都有规定的假设前提,所针对的是西方国家一个时期的经济现实;它们本身也在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演变和发展,如20世纪60~80年代西方普遍存在的滞胀局面,又将时滞、预期等因素引入,促使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和博弈理论的兴起。相形之下,民国时期的经济现实还在新旧交织状态之中,并没有形成可称完备的市场机制;政府干预也常常并不顺应和利用这种机制,而采用以行政手段直接插手经济运行的方式。因此,对当时的经济政策的认识是不能生硬地套用这些理论的,否则,只能譬如以解剖大象的方法来解剖麻雀。当然,民国时期的财税和货币举措,已开始有意识地仿行西方的既成制度,乃至请英美顾问帮助筹划;随着社会经济之中资本主义制度因素的增加,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西方理论中的某些机理。不将经济政策的内容界限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层次和意义上,并不妨碍对财政、货币因素的政策意义进行分析。而且,由于中国历代经济政策思想与实际的“财政本位”的传统,财政因素将更加有助于认识经济政策的实质。 对经济政策的探讨将围绕是否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这一主线来展开。对于近代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国人最早名之为“洋务”,后又曾赋予“工艺”、“商务”等名称。由不予认同转而向传统思想寻找名称移植的依据,但是终究未能脱离传统概念中“商”的笼统含混与视“工”为奇巧末技等局限。其实,早在1893年郑观应就提出了“实业”的新概念。他在《盛世危言后编》中说:“查工艺一道向为士大夫鄙为末技,谓与国家无足轻重。不知富强之国,首在振兴实业。”这里虽然仍将实业与工艺并称,但自此“实业”(Industry,Business统称)概念逐渐推广。从梁启超到孙中山,都以“振兴实业”相号召。清末民初的实业巨子张謇,对实业概念作了更为准确和完整的阐释:“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义兼本末,较中国汉以后儒者抑商之说为完善,无工商则农困塞”;“实业在农工商,在大农大工大商”。可见实业概念较之洋务、工艺、商务,更为适当地涵盖和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同时又是对传统的经济观念和经济关系的批判和否定。新经济概念的提出与转换,蕴含着观念与现实变革的深刻内涵。民国初年,实业救国和建国成为广泛的社会要求。就政府的经济主管部门而言,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始设实业部,北京、南京政府的部门设置,不论是作农林、工矿、农商或工商、农矿的分设调整,都有合并为实业部的趋势,各省所设相应机构为实业司(厅)。这又表明实业概念逐渐为统治者所接受和运用。 如果将中国社会经济的早期现代化,扼要概括为实现“大农大工大商”的工业化,那么,实业政策即是近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和中心的内容。因此,本书既不是套用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也不拟对经济政策依行业划分作单独的论列,如将农、林、渔、牧、工、商、矿、金融、交通运输等百业一一分门别类予以大而全的胪列(如同产业政策);而是取经济政策的狭义,遵从和沿用当时总体性的实业概念,将经济政策的中心内容和主要范围界定为实业政策,并以此及于其他。 后 记 本书是我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性的探索之作。继2001年合著《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出版后,我以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研究为题申请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本书即该项目成果。写作过程中,幸得刘克祥先生指导,蒙朱荫贵先生、史志宏先生、陈争平先生指教,得到吴承明先生、王方中先生、孙健先生等学界前辈的宝贵意见。书成后既觉瑕疵或已减少,又深感与诸位先生的教导、期许相去仍远,因此感激与惭愧共存于心。 本书的出版,获得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资助。特别感谢尊为同行师长的陈支平教授,承蒙他对本书的梓行鼎力相助。福建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魏芳女士,为此也投入了热心细致和高效的工作。在此一并深表谢忱。 徐建生 2005年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