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致远》是一部史诗般的企业家成长自述,是一部中国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传奇故事。
《笃行致远》一书作者宋志平以中国改革开放和大国崛起的恢宏历史为背景,以丰富曲折的企业经历为主线,追忆了自己从一名初出校门的大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领导人的心路历程。《笃行致远》中的108篇故事信手拈来,意味隽永。这些故事生动再现了作者近40年的职业生涯,真实记录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艰难岁月,鲜活勾画出中国企业家百折不挠上下求索的时代画像。
《笃行致远》聚焦笃行致远的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质朴的语言,详述了作者在担任技术员、销售员、副厂长、厂长、总经理、董事长等各人生节点的主要实践,并对国企脱困、资本运营、联合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转型升级、走出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予以生动还原与深刻反思,坦陈了一代企业家实干兴企、甘于奉献的至诚之心,以及创新坚守、胸怀天下的企业家精神。
央企市营
我就任中新集团总经理之初,曾认真思考过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央企的发展模式。当时中新集团虽然是央企,但并没有谁来托底,全靠企业自己,经营得好大家乐观其成,经营不好可能不复存在。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我常常晚上睡不好觉。正是那种倒逼机制使我痛下决心,不再存任何侥幸心理,要全力进入市场,在市场中获得新生。在南方水泥整合过程中,我对市场化运营进行了更系统的思考。经过五六年时间,中国建材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我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央企市营”的思路。
央企市营中的“央企”,指的是我们的国有企业属性。我认为作为国有企业,应该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承担央企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发挥职工当家做主的作用等。央企市营中的“市营”,则包括产权多元化、规范的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结构、职业经理人制度、内部市场化机制、外部市场化运营。我的这些观点得到当时的国资委邵宁副主任和国资委研究局彭华岗局长的支持。2008 年,在接受《中国企业报》和《财富》杂志中文版采访时,我系统地把央企市营的观点讲了出来,引起企业界的广泛响应,《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还就此发表了6 篇评论。
国企改革是有特定目标的,就是要让国企适应市场的要求,建立适应市场的体制和机制。我不赞成有些人把改革的目标说得过于宽泛,那样会抓不住主要矛盾,导致改革工作没有了主攻方向。就体制而言,一方面,国企改革的方向是进行多元化股份制改造,这是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单一的纯国有体制和单一的家族化公司都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另一方面是公司制度,国有企业过去按企业法注册,现在则应改为按公司法注册。机制是指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与企业效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即能否真正做到效益增薪酬增、效益降薪酬降。
央企这些年发展很快,一些人认为央企的发展得益于垄断,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央企用不着进行市场化改革照样可以发展好。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央企这些年的发展完全是因为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刻的市场化改革。常有人拿科斯定理说事儿,因为科斯先生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充分竞争领域私营企业效率高于国有企业,而在公益领域私营企业并没有显著优势。但这些人却没有看到由于国企改革,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改制为上市公司了,这就是我常讲的“此央企非彼央企”。
央企市营中还有一个内容是职业经理人制度,这也是企业市场化的重要一环。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制度上的,即企业所有者一般并不直接经营企业,而是委托给专业代理人,即职业经理人。中国建材集团是国资委的董事会制度试点单位,但我认为仅有董事会而没有职业经理人只实现了委托代理制度的一半,必须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才算实现了完整的委托代理制度。这些年,我每次见到国资委领导总会说到职业经理人的事。
我的央企市营的观点提出后,专家学者和媒体发表了不少评论,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了以我的文章和采访为主要内容的《央企市营》一书,中企协还专门为这本书召开座谈会,邀我做讲解。《央企市营》一书封面上的书名是由袁宝华同志题写的,序言是由邵宁同志撰写的。邵宁同志在序言中讲到央企市营中“市营”的5条内容时感慨地评价道,这些观点有“好彻底的归纳能力”!后来,我也在全国各地多次给国企的干部们讲解央企市营的内容,应该说,央企市营的观点丰富了国企改革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