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2 项 “Kahneman”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美)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著;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2
简介: 《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大好书 新书上市,连续20多周蝉联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过7个月,横扫全球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稳居亚马逊总榜前50名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卫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国外权威媒体,《三联生活周刊》、《商学院》、《东方早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争相报道,国内外读者好评如潮 人类究竟有多理性?——思考,快与慢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本书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编辑推荐 50 年前,人们以为我们能驾驭自己的思想。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常常受到许多无法看见的因素所影响。我们虽然身处生活这场游戏之中,但对游戏的机制却不理解,偏见常常导致我们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可靠,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记忆尤其不可靠。 关于人类自身还有许多未知之谜,对于自己,我们了解得其实不多。卡尼曼就如思想的拓荒者,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卡尼曼重塑了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关系分析,重新诠释了风险,重新阐释了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写就了这部杰作。如果你今年只能读一本书,就读这一本吧。 媒体和专家热评 这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作者 本书是一位智慧巨人的力作,可读性强,睿智,深刻。赶紧买,慢慢读,而且要反复读。这本书会改变你的思考方式,读了它,你对工作、世界还有自己的生活的看法都会改变。 ——理查德?H.?泰勒,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助推》作者 本书堪称杰作——由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深邃的一位思想家推出的恢弘巨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卡尼曼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应该再得一个普利策奖才对。 ——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幸福课》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独创性、最有趣的思想家之一。也许我们这个星球上再无第二个人比他更懂我们怎样作出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了。在这本精彩绝伦的书中,他用一种简单而又吸引人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令人受益一生的智慧。尽管方式简单,其内容却十分深刻。本书是所有怀有好奇之心的人的必读之作。 ——史蒂文?列维特,芝加哥大学杰出经济学教授,《魔鬼经济学》与《超爆魔鬼经济学》作者 一本杰出的著作,细节清晰,文笔优美,诠释精准,娓娓道来。它适合于所有系统2还没有完全失效的人阅读。 ——《卫报》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入浅出,知识渊博,充满学术价值和自助价值。人类的思考有如此多的缺陷,以至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撰稿声称: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工作从现在起将被铭记数百年,他们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强烈推荐大家购买并阅读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版 阐述人类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好书已经有很多了,但只有一部杰作,那就是这本书。它是我读过的有关人类思维的最伟大的、最富洞见性的一本书。 ——《金融时报》 意义深远。就像哥白尼否定地心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一样,卡尼曼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 ——《经济学人》 历时五十载,通过对人类判断、决策和选择的研究,卡尼曼写就了这部令人称道的作品。他的优雅有力的观点和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为我们理解自我和思维提大有裨益。 ——《华尔街日报》 关于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这本书作了全面、有说服力的论述。根基于自己的和多位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卡尼曼拥有了一种卓越的能力,能够把数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使门外汉也能看得懂。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许多科学书通常是前后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节后面往往跟着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本书就不是这样,它既是有分量的一本书,同时充满了魅力和实用性,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波士顿环球报》
作者: 唐勇著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简介: 2007,中国股市江湖激荡——沪深300指数期货横空出世!这,预示着一个创造暴富的新神话时代来临了!前几年有人炒国债期货,在五个月的时间里,他从30万元起步,一路看多,一路狂赚。期间,他把账面上的浮盈再买入进行滚动式操作,最后竟炒到了上亿元。 手捧《暴利密码》,惊讶!高兴! 惊讶于我所熟悉的唐勇先生,作为近几年中国证券市场异军突起的实力派人物、大忙人一个,是怎样的心情?又是如何的时间配置?在2007年划破天际的牛市行情中埋头苦干“爬格子” 的公益事业;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金融行为学为基础的“白水” 理论与中国股指期货随步推出,有志搏击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的人土有了制胜秘笈,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读《暴利密码》,一分感悟、一分希望。 本书主打内容“白水” 理论,吸取了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行为金融学的思想精髓,将中国的人文思想与历史传承进行再结合。首先,作者认为证券市场的走势随机而无序;在此认知前提下,作者从股指期货实战的高度明确提出:“白水”理论追求有效认知股指三个月为周期的阶段走势,正如书中回顾的2005年7月20日,当时我与广州证券东园横营业部的投资者一起亲历了他的预见:7月21日,上证指数阴十字星报收;7月22日,上证指数长阳拉起;一轮多头行情拉开序幕。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保罗·斯洛维奇(Paul Slovic),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编;方文,吴新利,张擘等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代表作,被誉为“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研究领域的圣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含有35篇经典论文,分成10个部分,汇集了有关判断和推理研究的经典作品,基本囊括了目前所有关于判断研究领域最权威的文献,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所代表的有关判断的研究综合了各个相关领域的成果:临床预测、统计预测、有关主观概率的研究、有关因果归因和常人心理解释的研究,以及心理学中有关推理启发式和策略的研究等。
简介:《快思慢想》内容简介:全球重量級作者一致推薦!如果一年只能讀一本書,你絕對不能錯過《快思慢想》!慢慢讀,反覆讀,跟著他踏上美妙的心智探索之旅。 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康納曼灌注五十餘年研究功力,推出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不僅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你的工作、生活與人生。 Amazon、《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年度選書認知科學權威洪蘭教授「六親不認、迫不及待想把它譯完,介紹給讀者看」、中央研究院曾志朗院士專文推薦!英文版上市一年,至今仍穩居Amazon認知心理類Top 1、決策類Top 3、企業管理類Top 7、銷售總榜Top 100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大力推崇──《快思慢想》是人類社會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媲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包括《蘋果橘子經濟學》、《為什麼你看不見大猩猩》、《推力》、《別讓科技統治你》、《大腦決策手冊》、《快樂為什麼不幸福》、《語言本能》 「快思」與「慢想」是我們腦中的兩位主角。它們大部分時候是朋友,有時是敵人,更常一起並肩打仗! 我們何時要相信直覺?何時要對抗直覺與偏見,召喚所有理性出來打仗?我們總以為能駕馭自己的思考,事實上,人們的行為常常受到未知因素所影響。我們對思考的機制充滿假設與誤解,又很依賴直覺的感知和記憶,常常做出因個人偏見導致的錯誤決策。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聰明、更冷靜,就要學會掌握「快思」與「慢想」的遊戲規則。 康納曼介紹了很多有趣的經典行為實驗,披露思考的捷徑、替代、偏好、框架、錨點等效應。不僅讓我們對大腦的複雜與非理性恍然大悟,也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該相信靈光乍現,什麼時候該三思而行,該運用哪些技巧來避免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考偏誤,以及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閱讀本書就像是一趟心智突破之旅,康納曼有如一位稱職的導遊,沿途為我們解說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系統1(直覺式思考)和系統2(邏輯式思考)這兩個主角在各種心理劇碼中如何搭配分工。 「這是快思的系統1,它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系統1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這是慢想的系統二,它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1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它雖然不易出錯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 康納曼重新詮釋了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了經濟學對人的決策是理性的假設,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自以為愜意的生活與社會樣貌,也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
作者: (美)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保罗·斯洛维奇(Paul Slovic),(美)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编;方文,吴新利,张擘等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鏈涔︽?002骞磋鸿礉灏旂粡娴庡﹀栧緱涓讳腹灏煎皵路鍗″凹鏇肩殑浠h〃浣滐紝琚瑾変负鈥滀笉纭瀹氱姸鍐典笅鐨勫垽鏂鈥濈爺绌堕嗗煙鐨勫湥缁忋?br] 鏈涔﹀惈鏈35绡囩粡鍏歌烘枃锛屽垎鎴10涓閮ㄥ垎锛屾眹闆嗕簡鏈夊叧鍒ゆ柇鍜屾帹鐞嗙爺绌剁殑缁忓吀浣滃搧锛屽熀鏈鍥婃嫭浜嗙洰鍓嶆墍鏈夊叧浜庡垽鏂鐮旂┒棰嗗煙鏈鏉冨▉鐨勬枃鐚锛屽叿鏈夋瀬澶х殑鐞嗚哄拰搴旂敤浠峰笺?br]銆銆鏈涔︽墍浠h〃鐨勬湁鍏冲垽鏂鐨勭爺绌剁患鍚堜簡鍚勪釜鐩稿叧棰嗗煙鐨勬垚鏋滐細涓村簥棰勬祴锛岀粺璁¢勬祴銆佹湁鍏充富瑙傛傜巼鐨勭爺绌躲佹湁鍏冲洜鏋滃綊鍥犲拰甯镐汉蹇冪悊瑙i噴鐨勭爺绌讹紝浠ュ強蹇冪悊瀛︿腑鏈夊叧鎺ㄧ悊鍚鍙戝紡鍜岀瓥鐣ョ殑鐮旂┒绛夈?
作者: (美)Jonathan Baron著;李纾,梁竹苑主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简介: 决策是对行为的选择——选择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是人类的高级认知活动之一。决策科学是一个名学科交叉领域。已有百年的历史,涉及心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法律、医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并对会计、金融、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应用领域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人类如何进行思维、决策和判断。如何解决问题和制定政策,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等心理学家们对此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书作者Jonathan Baron教授是美国判断与决策学会(Society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主席。他在书中全面和专业地介绍了思维与决策领域的理论、研究、应用的现状,让读者窥见该领域的发展全貌,其独到之处在于: 从学科形成发展的角度梳理了思维、判断与决策领域研究的脉络。 较为充分和系统地体现了思维与决策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在多个相关学科中的实际应用。 从规范性、描述性和指导性三个层面分析决策问题的思路贯穿全书,密切联系实际。 因此,本书不仅仅是对思维与决策研究的发展介绍。更是改善自己的思维与决策的实用指南。希望有心的读者读完此书,能明白自己这辈子是遵循何种规则来做出林林总总的决策。
作者: 荆其诚主编
简介: 《当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展》是2004年8月-13日在北京举办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特约报告论文集。这次大会是第一次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国际心理学大会,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最际心理学大会,参加大会的有来自78个国家的6000余名代表。本书收录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等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58篇特邀报告,内容涉及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领域,反映了当前世界心理学前沿领域的发展概况。. 2004年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当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展》收录了大会的58篇特邀报告。这些报告人来自22个国家,报告的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代表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的趋势。在这些报告中包括中国大陆和港台的7篇报告,代表中国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是成功的,获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同,这次大会就是一个重要标志。仔细阅读本书中的文章,会使我们对心理学的科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心理学是以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门学科,由于有巨大的理论和应用意涵,不但在世界各国学术界受到重视,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留下了不容忽视的轨迹。国际心理学大会是由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第四年组织一次的学术盛事。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第28届大会,将这一会议的规模和影响推向了一个历史高点。本书收集的是在这次大会发表特邀报告学者的论文,为心理学不同领域的重点课题及研究成果提供了富贵资料,是了解全球心理学之现状和发展的必读之作。.. 心理学各领域学者2004年在北京国际心理学大会中,回顾20世纪成就,瞻望21世纪发展,含英咀华,发为文章,阐明心智的研究,下立于生物机制,上达于文化思维,并企求解决人类实际问题。如今这些菁英论文的中文版汇编行世,将会使更多同胞学子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大势,并投入这一亟待突破的学门。该次会议与此论文集,将成为心理学在中国重生茁状的里程碑。 这本论文集的内容是对目前国际心理学现状的实际表达,也是对未来5到10年心理学发展方向的指导。中文版不仅提供读者快速了解整个心理学领域的方便,还保留了每位原作者的联系方式。这样,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某一个方面的问题的读者就可以和原作者直接联系。这部集大成的论文集不仅可供我国心理学学人参考,也为想了解心理学的全貌或者某一个方面的各行各业的读者提供了一条捷径。...
简介:Daniel Kahneman, Nobel laureate in Economics for his seminal work in psychology that challenged the rational model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is one of our most important thinkers. His idea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many fields, but he has never brought them together in one book. Here, he explains the two systems that drive the way we think. System 1 is fast, intuitive, and emotional; System 2 is slower, more deliberative, and more logical. Kahneman exposes the capabilities--and also the faults and biases--of fast thinking, and reveals the pervasive influence of intuitive impressions on our thoughts and behavior. Then he reveals where we can and cannot trust our intuitions and how we can tap into the benefits of slow thinking. He offers practical and enlightening insights into how choices are made in both our business and our personal lives--and how we can use different techniques to guard against the mental glitches that often get us into trouble.--From publisher description.
作者: (美)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著;李月平,曲绍宏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简介:沃伦·巴菲特是谁,什么是超级金钱 退休的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和他的女朋友一起居住在法国南部,翻译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经典著作—这是他最青睐的业余爱好,而证券分析师的圣经—《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书的主旨,正是出自古罗马诗人贺瑞斯(Horace):“现在正在跌落的,将来还会复原;而现在风光无限的,将来也会跌落。” 在认识格雷厄姆之前,我曾经在《金钱游戏》一书中提到过他。在我的笔下,“如果证券分析能被算作一门职业的话,格雷厄姆便堪称这个行当的教父。在他出现之前,这个职业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格雷厄姆的权威地位不容置疑。” 格雷厄姆本人对“教父”的称谓十分满意。他用希腊文纠正了我书中的几处错误,并表示自己愿意在纽约和我讨论一些问题。 在那之后不久,他果真来到了纽约,会见出版商并探望自己的小孙子,我借机询问他对当前市场的看法。 格雷厄姆希望我能为他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Intelligent Investor)创作一个新的版本。“我只愿意把这件事情交给两个人去做,”他说,“一个是你,另一个是沃伦·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是谁?”我问。1970年,在奥马哈城和格雷厄姆的朋友圈以外的地方,并没有多少人听过这个名字。 而今天,沃伦的名头是如此响亮,当报纸提到他时,甚至不需要在前面加任何同位语,如果一定要为他安一个头衔的话,报纸会把他简单地称做“投资者巴菲特”。各处的书架上都可以找到关于他的传记。巴菲特的确当得起“投资者”这个称谓,他是有史以来这个领域里最出色的实践者。投资使他成为这个国家第二富有的人,仅次于他的好朋友比尔·盖茨。 甚至在1970年,沃伦的投资业绩就已经出类拔萃,而他的投资方法和技巧在当时并不流行。1956年,他用从朋友和亲戚那里借来的10.5万美元与人合伙进行投资,而到1969年他终止合伙关系时,最初的资金已经增值为1.05亿美元,复利收益率达到31%。沃伦的业绩表明,他的身价在2500万美元左右。他之所以让合伙企业关门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不能理解当时股票市场的情况。 就写作新版《聪明的投资者》而言,我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我是萨姆·斯特德曼(Sam Stedman)的信徒,他的投资哲学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增长”,他提倡寻找那些迅速成长并能将高增长率保持下去的公司。这些公司拥有受到保护的专利权和不可动摇的市场地位,至少在三年之内能够保证稳定的利润,不过它们的股票价格往往高于平均水平,而且不支付股息。 施乐914,这种机器让我们陷于“成长投资”中不能自拔。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复印机,曾经有人说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也许会将“施乐”当成一个动词来使用,这在当时看来有些异想天开。施乐被认为是“10倍成长股”,一旦找到这样一只股票,就再也没有其他东西能吊起你的胃口。施乐的信徒甚至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了其他国家—英国的Rank 施乐和日本的富士施乐。 人们涌进57大街的登喜路专卖店,订做袖子上有四排扣的西装。我们将格雷厄姆抛在了脑后,尽管他很有个人魅力,但他在1949年说过的话让人们觉得不太中听,他说自己不会购买IBM的股票,因为这只股票的价格已经越过了“我所认为的真实投资的底线”。 在格雷厄姆的催促下,我和沃伦进行了几次电话交谈,然后专门飞到奥马哈去和他见面,即便在那时我也不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格雷厄姆为我安排的工作。我们一起吃牛排,享用烤肉、鸡蛋和马铃薯。我和沃伦相处得十分愉快,他是一个随和、有趣的人,拥有惊人的天赋,正如每个人现在知道的那样,他堪称聪明绝顶。 从外表上看,沃伦并不像是施乐的拥趸。尽管西装革履,但他显然对衣服的裁剪并不在意,手腕露在袖子外面(如今,作为资深的金融权威,沃伦的衣着无可挑剔,不过我相信他对服饰的兴趣仍然不大),用一位施乐追随者的话说,沃伦看上去就像刚从卡车上掉下来的芜菁。 我来到沃伦位于法纳姆大街的住所,在1958年,他花了3.15万美元买下这套房屋。屋子略显凌乱,但却十分舒适。 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在奥马哈进行投资操作的。纽约的投资组合经理通常都会在早饭、午饭或宴会时聚在一起,交流一些信息。 “奥马哈给了我洞察力。”沃伦回答。他给我看了一篇出自华尔街的报道,上面写着:“证券分析来不得一时一刻的松懈。” “噢!”沃伦感叹道,“这类东西总会让我觉得内疚—当我忍不住到外面来上一杯可乐的时候。” 沃伦似乎对寻找下一个施乐兴趣不大。笃信增长率的人们正在四处搜索,和小贩、顾客、竞争者谈论着菲利普·费希尔(Phil Fisher)的哲学,而沃伦的研究方法则别具一格。 举个例子,沃伦注意到印第安纳的一只高速公路债券售价为70多美元,而伊利诺伊州一只几乎一模一样的债券则卖到了90多美元。投资债券的人们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印第安纳高速公路的维护金额不够高。 沃伦亲自开车去印第安纳高速路上转了一圈,然后他来到印第安纳波利斯,查阅了高速公路部门的维护报告,他认为这条路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高的维护费用,于是他购买了这只债券。很快,该债券的价格便上升到伊利诺伊州债券的水平。 沃伦向我说明了他的几条投资原则,他把它们记在一个发黄的小本子上: 1. 我们进行投资选择的基础是投资的价值,而不是受欢迎的程度。 2. 我们的投资要致力于将永久性的资本损失(而不是短期内的报价损失)降到最低。 3. 我和我的妻子、孩子对合伙企业中属于我的净价值拥有全部所有权。 沃伦已经关闭了他的合伙公司,所以我没法对它进行投资。这家合伙企业购买了一家新英格兰老式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当时它的股票在“粉红单”市场上进行交易。我查询过这家公司的资料,它似乎正在走向没落。 沃伦在给投资人的信中写道:“伯克希尔所处的市场存在过度竞争,因此它不可能像施乐那样赢取高额利润,不过拥有这家企业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我并没有购买伯克希尔的股份。在我离开奥马哈之前,我对沃伦说我对改编格雷厄姆的著作没有兴趣,沃伦说他也有同样的想法,于是我们告诉格雷厄姆,他的书事实上不需要做任何改进。 《超级金钱》这本书记录了格雷厄姆和沃伦的一些小故事。该书出版时,出版商兰登书屋(Random House)为此举办了一次宴会。沃伦参加了这次宴会并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我们一起合影留念,照片上我的头发很长,而沃伦的发型使他看起来像个中美洲人。 沃伦购进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大量股份,这家报业公司的人很诧异:“这个沃伦·巴菲特是谁?” 我向华尔街的朋友询问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境况,他们似乎对这家公司的股票并不看好。 他们说:“在大城市中,报纸正在走向消亡。卡车无法开进狭窄的街道,劳动力的问题也十分严重,现在的人们都习惯于从电视上获取新闻信息。”看起来,华盛顿邮报公司成不了下一个施乐。 1976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对纽约杂志公司施行了一次恶意收购。我曾经是后者的创建人之一,并拥有5%的股份。我们花费了8年的时间让这家公司成为业内的佼佼者。我们不仅拥有《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还创办了《乡村之音》(Village Voice)和《新西方》(New West),而现在,默多克买下了这家公司50.1%的股份。 我给沃伦打电话并向他诉苦。 “你想把公司买回来吗?”他问。 他给我送来了新闻集团的年报,上面充斥着晦涩难懂的英国和澳大利亚会计术语。 “新闻集团的市场价值为5000万美元,”沃伦说,“如果你能拿出2700万美元,你就可以拥有两家澳大利亚的大型报刊、73家英国周报、2家电视台和Ansett航空公司20%的股份,而且还可以让纽约杂志公司重新回到你手中。” “我们应该怎么做?”我问。 “‘我们’是什么意思?”沃伦说,“你想把杂志公司要回来,而我正在给你出主意。” “但是默多克控制了新闻集团。” “你没有仔细阅读。看看第14条脚注,Clarendon拥有40%的股份,其他股份由澳大利亚的一些机构持有。Clarendon属于默多克和他的四个姐妹,如果能够说服其中的一个就好办了,你和我看来得有一个人去澳大利亚待上一年了。” 我没有去澳大利亚,也没能要回纽约杂志公司,也许我本应买下新闻集团。默多克后来出售了这家本属于我们的杂志公司,卖价是他买进时的几倍。 当电视节目“亚当·史密斯”开始录制时,我们迅速把节目现场搬到了奥马哈,这是沃伦第一次在电视上露面,也是很长时间内唯一的一次,在节目中沃伦不断地使用棒球术语来打比方。 “当我审视我的公司管理者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扬基队的米勒·哈金斯 (Miller Huggins),注视着自己的选手阵容。” “在股票市场上,你就是击球手,而市场就好比投手。市场不停地掷出各式各样的球,但除非其中有一个好球,否则你没必要挥棒。” “所以你也许6个月都不会挥一次棒?” “你可以两年都不挥棒,这就是伯克希尔不在华尔街上市的好处—没有人会在围栏后面冲你喊叫:‘快挥棒击球,你这个废物!” 在后来的几次电视访谈中,沃伦继续和我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你曾经说过:‘也许纽约股票交易所会关闭两年,但我并不会太在意。’不过你被认为是投资界的权威,那么你怎么才能自圆其说?” “纽约股票交易所是否开放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会不会升值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交易所在周末也关门,但我并不会因此慌张。当我审视一家公司的时候,它的价格是我最不关心的部分。你不会一天问三次‘我的房子值多少钱’对吗?每只股票都代表一桩生意,你真正应该关心的是,这桩生意的价值是多少?” 沃伦曾经送给我几份国家互助人寿公司(National Mutual Life Assurance)的年报,当时凯恩斯是这家英国企业的主席。“这个家伙深得主席报告写作的精髓。”沃伦漫不经心地说。 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主席,沃伦写给股东的公开信甚至比凯恩斯的报告还要著名,它们已经成为了投资的教科书。在公开信中,沃伦不仅细致地阐述了公司的各项业务,而且对会计流程进行了分析。 伯克希尔在奥马哈的年会吸引了超过1万人前来参加,巴菲特和他的副主席查利·芒格(Charlie Munger)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一场独一无二的研讨会,参加人数的纪录每年都在不断地刷新。不论伯克希尔每年的业绩如何,当你从奥马哈年会离开的时候(伯克希尔的年会堪称资本家们的伍德斯托克),总会觉得轻松许多。 在“.com”泡沫期间,巴菲特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他说,如果由他来教授一门投资学课程,他会在课堂上提问:“.com能值多少钱?“如果有学生给出任何一个数值,巴菲特说:“我都会毫不留情地给他一个F。” 曾经风光一时的公司和机构坠入了凡间。令人敬畏的“成长型”公司正在“烫平”自己的利润,而一家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则失去了信誉。正如贺瑞斯所说:“现在风光无限的,将来也会跌落。” 然而巴菲特却还是巴菲特,仍然在法纳姆的居所里居住,仍然在位于Kiewit广场的办公室里办公。政府指望沃伦能让我们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他在《华盛顿邮报》的显要位置发表文章,就一些重要的问题展开论述。而最近,巴菲特致股东的公开信则给人们上了一堂道德课,“查利和我对过去几年中发生的事情感到恶心,股票持有者遭受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而作为这场灾难的始作俑者,公司总裁、推销商和其他高层人物却带着惊人的财富扬长而去……这些商业领袖把股东视作替死鬼而不是伙伴,他们真应该感到羞愧。” 沃伦·巴菲特有权感到愤怒,他的话也得到了听众的响应。金融界总会招来一些擅耍花招的骗子;金钱以数字的形式编制,而数字又是如此容易受人摆布。大萧条时期的纽约股票交易所主席理查德·惠特尼(Richard Whitney)最终锒铛入狱,他是他那个时代的马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不过如今的社会已经变得更加宽容,斯图尔特甚至有机会主持一档广播节目并在电影中过一把影星瘾。 《超级金钱》在1972年首次出版,书中有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戴维·巴布森。他被描述为“复仇天使”,当着许多大银行和共同基金代表人的面,这个粗暴易怒的新英格兰人说:“你们当中的一些人应该离开这个行当。”他宣读了一份股票名单,那些曾经的市场宠儿无一例外地摔了个稀烂;他还分门别类地细数金融界的罪过:空壳集团的骗局,把养老基金当成摇钱树的公司总裁和财务总监,粉饰书面业绩的共同基金经理,等等。尽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事实上他单子上列举的东西一点儿都没有过时。如果戴维能看到如今对冲基金的状况,那该多么有趣啊!不过很遗憾,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了。 《超级金钱》是《金钱游戏》的姊妹篇,两本书都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用戏剧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在《金钱游戏》中,大人物温菲尔德闪亮登场,他穿着牛仔裤和牛仔靴,追逐那些从5美元飙升到50美元的股票,而到了《超级金钱》,他的资产已经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信用收缩和股市萎靡中缩水了 90%。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心慌意乱,他仍然拥有位于滑雪胜地阿斯彭的豪宅,并且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艺术史,他购买了一些公用事业部门的股票。“温菲尔德搞公用事业?”我对此感到诧异。“时过境迁,孩子,时过境迁。当情况发生改变时,我们必须有所觉察。”他回答。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一位人物,他卷入了大规模的法律诉讼,关于他是否曾向原告支付非法回扣的问题争论至今。 正如温菲尔德所说,事情总会发生改变,但在有的时候,它们越是改变,就越是接近原始的样子。比如,在《超级金钱》的这个新版本面世的同时,我们正进行着一场昂贵且饱受质疑的战争,并且面临着巨大的财政赤字,整个国家陷入了争吵与焦虑。这样的情形与20世纪70年代初的景象如出一辙:越南战争以及由战争引发的赤字,对未来潜在危险的担忧,而在当时的金融界,结构性的变化即将发生。70年代的这些变故使得华尔街3/4的公司从市场上消失。我们无法预知下一个十年将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隐隐的震颤。 除去轶闻趣事以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两本书中也涉及了一些严肃的话题。比如,《金钱游戏》指出,人们总是试图从理性的视角看待金融事件,因为他们认为金融游戏的衡量标准是数字,而数字是有限且明确的。不过,按照《金钱游戏》的说法,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任何一位敏锐的观察者都能看出,金融游戏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或者心理。再者,人们并不总是像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在理性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行事。《金钱游戏》中引用了一些箴言,譬如 “股票并不知道你拥有它”、“价格没有记忆”以及“昨天与明天无关”。富达的创立者约翰逊先生检验过这样一种理论—“一群男人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类似于一个女人”,而一位心理学家则推断市场上存在着追求失败的人。 几十年过后,阿莫斯·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在行为经济学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这个领域如今已经变得炙手可热。他们发现了什么?人的行为可以是非理性的。人们害怕遭受损失,因此他们不会将赌注放到最大。特韦尔斯基和卡纳曼并不研究经济,而作为心理学家,这两个人取得的成就激动人心:他们构建出种种游戏、问题和情景,以揭示出人们的实际行为方式,他们的研究结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正好相反。特韦尔斯基和卡纳曼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称为“预期理论”,并将它发表在《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杂志上,因为这份经济学期刊此前曾经刊登过几篇关于决策理论的著名文章。幸亏他们没有选择《心理学评论》(Psycholognical Review)—假如这篇文章最初刊登在一本心理学杂志上,也许它就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和我的同事认真学习了特韦尔斯基、卡纳曼及他们的追随者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的理论。2002年,卡纳曼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特韦尔斯基已在前几年去世)。 《超级金钱》同样试图探讨一些严肃的话题。“超级金钱”这个词实际上是我创造出来的,我用它来区分我们钱包里的绿色钞票和国家的真正财富—资本化了的收益(或者说利润),它们以股票的形式在市场上存在。你在Google拼死拼活地工作,但与Google公司的股票期权相比,你每周得到的工资实在微不足道。将Google发给你的工资支票兑现,你得到了货币,而将你手中的股票期权兑现,你得到的是超级货币,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国家—事实上是在全世界—没有货币、拥有货币和拥有超级货币的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超级金钱》还将带你思考如何衡量我们经济系统中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因素。砍下一株生长了500年的红杉,国内生产总值账户的金额增加,但是没有哪个账户的金额会因为红杉数量的下降而减少,因此,即使拥有大量的超级货币,我们也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这本书提出疑问,通用汽车会信奉和谐吗?通用电气会信奉美好与真相吗?本书用轻松的口吻给出了答案,然而,即使在今天,它们背后的问题也还需要进一步地讨论和思索。
作者: 俞文钊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8年02月
简介:
近十多年来,随着心理学家将心理与行为分析纳入经济理论研究框架,经济心理学家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实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L. Smith),以表彰他们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2017年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经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教授理查德 塞勒(Richard Thaler)再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消息传来,学界一片欢腾。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正在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基础,经济心理学的价值和潜力重新被发现,经济心理学被列入21世纪心理学中重要的发展学科之一,学术界开展经济学与心理学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热情更加高涨,大众也迫切希望把经济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没有心理学的经济学不能成功地解释重要的经济过程,而没有经济学的心理学也无法解释人类经济行为中*重要的方面。这本《经济心理学》就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俞文钊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集二十年辛勤耕耘,精心提炼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证研究,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研究方法已日趋成熟。作者指导的博士、硕士生们在这一领域中的成果丰硕,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心理学理论框架。作者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三个层面:经济、社会与人的心理。因此,本书主要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产品、劳动力、家庭等不同领域中的经济心理与行为。
本书对经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人的经济心理,企业、个体、家庭的经济心理与行为,产品市场与消费者心理,金融投资心理,劳动力市场中人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全面、系统、本土化地解读。全书语言简明、通俗、流畅;内容丰富,视角独特,具有很强的跨学科特点,既可作为大专院校经济学、金融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学等本科、研究生相关专业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政策分析、运筹学、保险学、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 杰克·伯恩斯坦
简介:
在投资和操盘实战中,通过行为金融学获得的心理优势会让你的利润奔跑,本书就是其中的经典指南。
早在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获得诺贝尔奖(Nobel Prize)之前很久,《投资心理学》( 1980年出版)的*版就已经写好了,其核心内容是如何掌握自我,将其作为一种手段,达到掌控市场的*终目的。由于杰克·伯恩斯坦(Jake Bernstein)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和交易员的背景,这本经典著作远远超前于它所处的时代。
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正在萌芽的大量散户投资者,他们在经历数次可怕的证券市场暴跌之后,又开始慢慢地入市进行交易。本书的核心信息对于它的读者来说始终极为重要:过去的行为是未来行为的某种指标。
作者: 汤姆·范德比尔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8月
简介:
我们总想往车流快的车道上并线
我们痛恨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人超车
等红绿灯时我们不喜欢被别人盯着
熟悉的驾驶环境让我们难以专注
开车时候的我们完全变了样:易怒、暴躁、斤斤计较。封闭的车内空间和网络聊天室一样,“匿名性”让司机变得自私自大、唯我独尊:每个人都想走在队伍前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驾驶技术比别人好;对于熟悉的日常路线,我们默认没有突发事件,照常加速通过。
事实上,我们过度关注自我感受,从未意识到我们也在超车,也在抢占人行道。我们的大脑本能地将事故责任归咎于他人,开车时眼睛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是有缺陷的,不断变道反而导致堵车,我们为停车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每一次避免的小事故都为*终可能遭遇的大事故埋下了伏笔。
《开车心理学》,一本分析交通心理、交通行为的书,从人们日常的交通习惯着笔,探索人类为何难以形成蚂蚁式的合作交通,探索堵车、道路设施、事故、男女司机、不同国家的交通。作者新奇的视角和脑洞大开的描述让你在了解交通的同时,也看到了其折射出来的鲜活人性。
【目录】
序 聆听交通话语∣被忽视的交通和它难以捉摸的一面
*章为什么总是旁边车道的车快?
任性的暴脾气司机
眼神交流和身份特征
排队还是插队?
变道并线的秘密
第二章为什么每个人都自以为开车技术比别人好?
机器人能取代司机吗?
自负司机的真实能力
第三章眼睛和大脑的背叛
开车时的注意力分配
眼见不一定为实
第四章蚂蚁比人类更懂交通
动物的合作交通
被操控的洛杉矶司机
聪明的司机懂得“慢即是快”
第五章女司机更易引发拥堵吗?
通勤路上的男女司机
停车效率之殇
第六章再多的路也不够车走
自私的通勤者
迪士尼解决拥堵有妙招
第七章危险意识让司机更安全
道路传递的安全/危险信息
交通标志不一定都有用
是宽容还是纵容?
第八章从交通知世界
德里的交通旋涡
纽约的交通文化
从交通看腐败
第九章道路风险认知
下意识的害怕
为什么道路风险如此复杂?
道路中隐藏的危机
后记驾驶课程
【免费在线读】
为什么总是旁边车道的车快?
交通就像一架手风琴(原因我随后会解释):当堵车减缓了车速,车流就被“压缩”了;当拥堵得到了缓解,车流就“伸展”了,车辆便开始加速。由于这种“停停走走”的交通本质上是不规则的,因此“停—走”现象会在不同的车道、不同的时间出现。行驶在暂时通畅的车道上的汽车,可能会迅速超过拥挤不堪的车道上的车流,但随后司机发现自己所在的车道也变得拥挤不堪了。接下来呢?他将花费更多的时间看着旁边车道的车飞驰而过。更糟糕的是,研究者还发现,司机距离前车越近,查看旁边车道的次数越多,错觉就越严重。
还有一些因素也可能造成错觉。研究人员发现,司机在大部分时间里——80%~90%——都在注视着前方的路面,当然也包括临近的车道;据研究人员估计,我们每看自己的车道两眼,就会看旁边的车道一眼,这样我们才不会变道。这意味着我们对过往车辆非常敏感。开车时我们观察后视镜的时间只有6%。换言之,我们更关注超车者,而非被我们超过的人。
在路上堵车时,我们关注损失的时间比关注收益的时间多,这一事实完全符合著名的心理学理论——“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许多实验结果都显示,损失在人类心里留下的印象比收益深刻得多。我们的大脑就像被操控了一般,对损失更敏感。根据心理学家戴维•卡内曼(David Kahneman)提出的“禀赋效应”(endowment affect),一旦人们获得某物后,会立即变得不愿意将物品让出。
还记得*近一次在人山人海的商场找到停车位时那种孩子般的快乐吗?驶离车位时你也许会有些不情愿,如果旁边有人在等你的车位,你会更加不情愿。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有其他司机在等车位,那么人们驶离车位时花费的时间会更长,虽然他们自己并没有打算拖延时间。车位一旦被别人盯上,似乎突然就升值了。严格来说,事实的确如此,但对于驶离车位的人而言,它已经失去了内在价值。这种对损失的敏感或许也有助于解释序言中提到的晚并线的困境。变更车道的真正诱因,并非司机对未饱和的交通承载能力做出了冷静、理性的评估,而是因为早变道的人一直停滞不前,不断被身边的人超车。晚变道司机的收益被看作是早变道司机的损失。
聪明的司机懂得“慢即是快”
现在,想象一下车辆走走停停时公路上的情景。我们在拥堵的交通中每次停车又起步,就会像等待绿灯的司机一样浪费时间。由于不清楚前方司机会做出哪些动作,因此我们的行进过程很不稳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因为分心而没有及时起动,或是对刹车灯反应过度,停车过猛,结果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接打电话的司机可能由于反应延迟以及车速减慢,损失的时间更多。车辆之间挨得越紧,对彼此的影响越大,一切变得愈加不稳定。“交通系统排除干扰的能力荡然无存。”考夫曼说道。他以5 个槌球做了一个比喻:“如果你让它们彼此相距一英尺,轻轻触碰其中一个,对另外4 个不会造成影响。如果你将它们摆在一起,只要轻敲其中一个,那么*远的那个球就会被撞得滚动起来。在公路上,如果接近承载量的临界值了,那么任何一个小动作都会影响到很多车。”
当一队紧密相连的汽车之中有一辆减速或停车,便触发了一轮向后的“冲击波”。如果*辆车减速或停车,第二辆车就会在稍远的地方减速或停车。这一冲击波的速度通常为每小时12 英里,从理论上讲,如果交通密度够大,它会一直持续下去。即便是双车道上的一辆车因为微不足道的原因而改变速度[人们似乎经常这么做,我喜欢称之为“速度–注意力缺陷障碍”(speed-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也能对后续车辆产生连锁反应。此外,就算该车平均速度相当快,它的速度变化对前进的过程来说也是一场浩劫。这就是荷兰隧道实验背后的秘密:如果将每组汽车控制在44 辆,所触发的“冲击波”就能被限制在各组内部。各组汽车就像是彼此分开的槌球。
我们常常发现自己毫无来由地被堵在路上。有时,终于通过了一段拥堵的道路,刚开始加速,似乎前路越来越顺畅,结果很快又陷入另一段拥堵之中。这些经历被称为“莫名的拥堵”,有人为此深感苦恼。“莫名的拥堵实际上并不存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物理学教授米歇尔•施莱肯伯格(Michael Schreckenberg)提出这一说法。他在交通研究领域声名卓著,以至于德国媒体给他起了一个“拥堵教授”(jam professor)的绰号。他说,交通拥堵永远都有其原因,即便原因并不明显。一个看似小范围的波动,实际上可能是下游大范围的交通拥堵引发的连锁反应。施莱肯伯格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整个过程称为“停停走走的交通”,“停停走走只是交通拥堵的动态表现”。
停车效率之殇
一些商场和商店都设有宽敞的停车场,停车场一般会在商场入口一分为二。下次去商场的时候不妨注意观察一下停车场里的车是怎样停放的,除非车位全都被停满了,否则你很有可能会发现这种现象:正对着商场大门的那一列停的车*多,汽车的队伍排得长长的,而相邻几列车位所停的汽车则稍微少一些。如果从空中观察停车场(比如使用谷歌卫星地图),你会发现排列成行的汽车看上去像一棵巨大的圣诞树,或者像一个铃铛,具体形状则取决于停车场的使用率。
进一步研究这一铃铛形的排列,你会发现如果将汽车停在正对着店门口那一列的远端,它距入口的距离实际上比旁边几列空着的车位更远。这是为什么?司机怎么没有选择更近的停车位?或许司机不擅长几何学?无论距离多远,人们倾向于停在正对商场入口的那一列,也许这是为了方便之后找到自己的车。停车人可能认为中间的那一列对着入口,可以一眼看到自己的车,所以会更安全——即使是白天在露天停车场停车,人们也会如此。也可能停车人开心地驶向*近的那一列,而到了才发现车位紧俏,之后就停在了映入眼帘的*个车位。
不管怎样,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些趣事。积极寻觅“*”停车地点的人,似乎不可避免地要比那些看见一个车位就停进去的人花费更多的时间抵达商场。弗吉尼亚州克里斯托夫•纽波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德鲁•威尔基(Andrew Velkey)研究了密西西比州沃尔玛超市停车场里司机的行为,得出了这一结论。威尔基及其团队对进入停车场的车辆进行追踪,待车辆找到停车位,他们会测量车位到商场入口的距离和司机走到商场所用的时间。他们发现比较明显的策略有两个:“兜圈子”和“选定一行,找*近的位置”,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威尔基告诉我:“有趣的是,虽然兜圈子的人花了更多的时间开车找车位,但平均而言,他们所选车位到商场入口的距离并不比‘选定一行,找*近的位置’的人近,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这正是上面提到的“停车场形状”所呈现的观点:精挑细选出来的车位,在时间或距离方面未必*。
这是因为人们懒惰吗?还是因为人们屈从了认知偏见?下次去商场时你可以带上秒表,自己测一测看。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往往会低估开车去某地所需要的时间,却高估步行去某地所需要的时间。所以在他们看来,在停车场兜圈子所用的时间没有那么长,而步行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或许这恰恰暗示了人们未来的停车模式。
再多的路也不够车走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仍在争论不休。这里有一个没完没了的文字游戏,我实在不敢推崇。是因为人多车多,我们才修了更多路,还是因为修了更多路,然后才出现了对道路的需求?事实上,两种说法都对。争议来自政治和社会方面:我们应该在哪里工作和生活,以及如何生活和工作?我们应该怎样出行?谁应该为此埋单(成本是多少)?这对我们的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然而研究显示,诱导出行确实存在:修建的车道越多、越长,汽车行驶的里程就越多,甚至超过需求的“自然”增长,比如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换句话说,新建车道会立即为那些本来就想开车的人提供方便,同时也鼓励了他们多开车——比如,新车道会让那些“不出远门的理性人”想要去更远的地方。而且,新车道还会带来新的车流,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里路况不错。格莱廷–杰克森公司(Glatting Jackson)工程师瓦尔特•库拉什(Walter Kulash)认为,相对于其他政府服务,修路引发的一系列循环效应更加强烈。“政府修建的道路越多,道路需求就越大。但是如果政府大力铺设下水管道,去厕所的人会更多吗?”
如果你不相信新公路带来新车流,那就想想道路封闭之后的场景吧。车流真的全部分散到其他道路上了吗?没这么简单吧?短期来看也许如此,但是从长期来看,车流总量其实下降了。英国一组研究人员在一项被称为“消失的交通”的研究中,分析了英国及其他地区的大量工程项目数据,其中有些公路由于建筑施工或设计规划等原因被拆除了。可想而知,受其影响的地区车流量出现下滑。然而,大多数时候,其他公路增加的车流量远远不及受影响道路上“消失”的车流量。
我们也都遇到过这类情况:看见前方发生车祸,我要不要改走其他街道呢?星期天一大早回城会不会好一点儿?其他人是否也都是这么想的?这条路上车不多,我选择走这条路是对的吗?别人都不走这条路,是不是有什么原因?归根结底,问题在于在不了解全部事实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做决定。我们会依赖经验进行自我启发,利用头脑中的小策略、小手段迅速处理各种信息:这条路通常也就堵几分钟,我还是走这里吧;我敢打赌,广播说今天有雪,商场里的人肯定不多。我们会利用以往的经验做出预测。
这就让我回想起经济学家W. 布莱恩•阿瑟(W. Brian Arthur)提出的著名的“El Farol 酒吧问题”(El Farol Problem)。El Farol 是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一个酒吧。假设有100 个人想到酒吧听现场音乐,但是如果酒吧里的人超过60 个,场地就会显得很拥挤,那么,人们该如何决定去还是不去呢?如果*天晚上某人来到酒吧,看到人很多,他会不会认为,其他人可能都嫌人多,所以就不来了,于是他第二天晚上再来。抑或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想法?在为期100 个星期的实验过程中,阿瑟发现平均顾客人数果真在60 人左右,只是每天晚上的人数一直在这个水平上下波动。这就意味着,人们出现在酒吧的时机其实是*的,因为人们在不断地试图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种平衡问题在交通系统中十分常见,即便人们掌握了一些信息,也会碰到这个问题。比如2006 年,芝加哥丹瑞恩高速公路进行大检修。*天封闭了8 条高速车道,没想到交通却出乎意料地顺畅。听取官方建议选择绕行的车辆反而比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更慢。新闻报道了这一状况。星期二的场景可想而知:一大批车辆驶入高速公路。我们可以据此推测,星期三高速公路上的车流会再次减少,但也有可能会继续增加。
当我们可以掌握所有信息而不必猜测时,情况会怎样呢?我们正处在交通变革的起步阶段,市场上出现了导航设备,并且与实时交通信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仅就导航功能而言,对交通就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司机行驶在不熟悉的道路上时,效率要比平时低大约25%,也就是说,他们迷路了。如果能为他们指出*路线,其行车总里程就可以减少2%。如今, UPS快递公司(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以及其他卡车车队都在使用物流软件缩短运输时间,降低燃油消耗,方法仅仅是尽可能地寻找可以避免左转的路线,因为那样会比较耗时。但是,只有当每位司机都不必猜测,而是通过精确的实时数据就能知道哪条路上车多,哪条替代路线是*选择时,才能发生巨大的变革。
从理论上来说,这将有助于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当司机被告知前方发生了交通事故时,车载设备会给他们指明另一条路线,预计可以节省10分钟。但是,交通中的事情从来没有这么简单。
作者: 荆其诚主编
简介: 《当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展》是2004年8月-13日在北京举办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的特约报告论文集。这次大会是第一次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国际心理学大会,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最际心理学大会,参加大会的有来自78个国家的6000余名代表。本书收录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等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58篇特邀报告,内容涉及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领域,反映了当前世界心理学前沿领域的发展概况。. 2004年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当代国际心理科学进展》收录了大会的58篇特邀报告。这些报告人来自22个国家,报告的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代表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的趋势。在这些报告中包括中国大陆和港台的7篇报告,代表中国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是成功的,获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同,这次大会就是一个重要标志。仔细阅读本书中的文章,会使我们对心理学的科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心理学是以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门学科,由于有巨大的理论和应用意涵,不但在世界各国学术界受到重视,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留下了不容忽视的轨迹。国际心理学大会是由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第四年组织一次的学术盛事。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第28届大会,将这一会议的规模和影响推向了一个历史高点。本书收集的是在这次大会发表特邀报告学者的论文,为心理学不同领域的重点课题及研究成果提供了富贵资料,是了解全球心理学之现状和发展的必读之作。.. 心理学各领域学者2004年在北京国际心理学大会中,回顾20世纪成就,瞻望21世纪发展,含英咀华,发为文章,阐明心智的研究,下立于生物机制,上达于文化思维,并企求解决人类实际问题。如今这些菁英论文的中文版汇编行世,将会使更多同胞学子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大势,并投入这一亟待突破的学门。该次会议与此论文集,将成为心理学在中国重生茁状的里程碑。 这本论文集的内容是对目前国际心理学现状的实际表达,也是对未来5到10年心理学发展方向的指导。中文版不仅提供读者快速了解整个心理学领域的方便,还保留了每位原作者的联系方式。这样,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某一个方面的问题的读者就可以和原作者直接联系。这部集大成的论文集不仅可供我国心理学学人参考,也为想了解心理学的全貌或者某一个方面的各行各业的读者提供了一条捷径。...
简介: Twenty years ago, behavioral economics did not exist as a field. Most economists were deeply skeptical--even antagonistic--toward the idea of importing insights from psychology into their field. Today, behavioral economics has become virtually mainstream. It is well represented in prominent journals and top economics departments, and behavioral economists, including several contributors to this volume, have garnered som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awards in the profession. This book assembles the most important papers on behavioral economics published since around 1990. Among the 25 articles are many that update and extend earlier foundational contributions, as well as cutting-edge papers that break new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ground. Advances in Behavioral Economics will serve as the definitive one-volume resource for those who want to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new field or keep up-to-date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t will not only be a core text for students, but will be consulted widely by professional economists, as well as psychologists and social scientists with an interest in how behavioral insights are being applied in economics. The articles, which follow Colin Camerer and George Loewenstein's introduction, are by the editors, George A. Akerlof, Linda Babcock, Shlomo Benartzi, Vincent P. Crawford, Peter Diamond, Ernst Fehr, Robert H. Frank, Shane Frederick, Simon G?chter, David Genesove, Itzhak Gilboa, Uri Gneezy, Robert M. Hutchens, Daniel Kahneman, Jack L. Knetsch, David Laibson, Christopher Mayer, Terrance Odean, Ted O'Donoghue, Aldo Rustichini, David Schmeidler, Klaus M. Schmidt, Eldar Shafir, Hersh M. Shefrin, Chris Starmer, Richard H. Thaler, Amos Tversky, and Janet L. Yellen.
简介:Neuroeconomics is a new highly promising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neurobiology of decision making and how it affects cognitive so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societies/economies. This book is the first edited reference to examine the science behind neuroeconomics, including how it influences human behavior and societal decision making from a behavioral economics point of view.Presenting a truly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Neuroeconomics presents research from neuroscienc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includes chapters by all the major figures in the field, including two Economics nobel laureates. Carefully edited for a cohesive presentation of the material, the book is also a great textbook to be used in the many newly emerging graduate courses on Neuroeconomics in Neuroscience,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graduate schools. This groundbreaking work is sure to become the standard reference source for this growing area of research. * Editors and contributing authors represent the acknowledged experts and founders of the field of Neuroeconomics and include Nobel laureates Vernon Smith and Daniel Kahneman, making this the authoritative reference for the field. Presents an interdisciplinary view of the approaches, concepts, and results of the emerging field of neuroeconomics relevant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is area or research. Full color presentation throughout with carefully selected illustrations to highlight key concepts.
简介:Summary: Publisher Summary 1 Andersson and Holm (both of Lund U., Sweden) present eight interviews and seven papers that focus on experimental economics and its recent results. Th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invited lecturers at the November 2000 symposium, including Peter Bohm, Catherine Eckel, Werner Gnth, John Hey, Daniel Kahneman, Alvin Roth, Vernon Smith, and Martin Weber. The questions asked of interviewees were kept similar in theme in order to aid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The topics covered in the papers include the effect of trading period duration, robust learning experiments, the impact of fairness in decision-making, the sequential prisoners' dilemma, and collusion in auctions. Annotation c. Book News, Inc., Portland, OR (booknews.com) Publisher Summary 2 Experimental Economics: Financial Markets, Auctions, And Decision Makingis based on research presented at the 20thArne Ryde Symposium on Experimental Economics, held on November 9-11 at Lund University. The volum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In Part I, interviews with prominent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all invited speakers at the Symposium, are presented. Those interviewed are Peter Bohm, Catherine Eckel, Werner G眉th, John Hey, Daniel Kahneman, Alvin Roth, Vernon Smith, and Martin Weber. The interviews address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basic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In addition, these researchers answer questions relating to their specific fields and to their contributions at the Symposium. They are also asked to single out the most important findings in the field.Part II contains selected contributions from the conference. Topics covered include attitudes towards risk and inequality; pitfalls in experimental economics; analysis of trading-period duration; robustness in learning; video experiments on decision making and fairness; sequential prisoners' dilemmas; and collusion in auctions.
简介: 《經濟學人》2008年度好書、《紐約時報》暢銷榜 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第3名 生活很忙,時間很少,選擇很多, 而我們做的決定常常不太高明。 運用一點推力,結果將大不相同。 這本書讀起來太有趣了。學術界的人怎麼有辦法寫得這麼好。 ──李維特(Steven D. Levitt),《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什麼是Nudge? 不是強迫,不是硬性規定,而是一種輕輕的推力,能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定。只要選擇的架構經過良好的設計,就可以產生對我們有利的推力,同時又不會損害個人的選擇自由。 為什麼需要Nudge? 我們每天都必須面臨各種決定,小如冰淇淋的口味,大至醫療保險、貸款、退休金儲蓄方案的選擇。但是身為凡人,受到人性缺陷的影響,我們總是傾向於做出較差的決定,並因此變得更窮、更不健康、更不快樂。因此我們需要高明的選擇設計來形成一股推力,協助我們做出有利的決定。 Nudge真的有用嗎? 荷蘭史基霍機場的男廁,設計者在小便斗刻上一隻黑色小蒼蠅,結果如廁的男士都自動瞄準,外濺情形減少了80%。在學校的自助餐廳,如果把較健康的食物放在視線容易觸及而且拿取方便的位置,那麼學生選擇健康食物的比例會大幅上升。同樣的道理可以應用在極為複雜的事務,因而提高你的儲蓄、增進社會福利、推動環境保護、改善弱勢民眾處境、戒除菸癮賭博,以及更多你想像不到的領域。 Nudge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既不贊成政府管制,也不認同完全放任;既不是左,也不是右。可謂真正的第三條路。 名人推薦: 你有多少機會可以讀到一本重要又有趣,務實又有深度的好書?任何人若希望看到人類的心智與社會邁向更好的未來,都不能錯過此書。閱讀本書能讓你做出更高明決定,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在這本精彩好書裡,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引導人們獲得更健康的生活、更明智的投資與更乾淨的環境,同時又可以保有神聖不可剝奪的自主權──只要他們願意,還是有權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其中一位作者是行為經濟學家的創始人,另一位是美國法學界的頂尖人才,兩人攜手合作,誓言展開一場實務與政策的革命。這本書帶給讀者的影響絕不只是輕輕推一把,而是意外的震憾。 ──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著有《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 難得的佳作。這本書將改變你的思想,不只是關於你周遭的世界以及較大的社會議題,更會改變你對自己的了解。 ──路易斯(Michael Lewis),著有《魔球》(Moneyball:The Art of Winning an Unfair Game)、《老千騙局》(Liar's Poker)及《美式足球的演變》(The Blind Side: Evolution of a Game) 內容引人,資訊豐富,讀起來非常愉快。作者對社會政策的設計提供很重要的建議,主張在充分保障自主權的前提下,將人們輕輕推向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非常值得一讀。 ──諾曼(Don Norman),任教西北大學,著有《設計&日常生活》(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及《 設計未來生活》(The Design of Future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