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73 项 “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赵征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四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在地球这片神奇伟大的土地上,山河壮美,文化灿烂,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从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莽莽昆仑、阿尔卑斯山,到波澜壮阔的深海大洋,从朔风凛冽的茫茫大漠、蓝天白云的万里草原,到奇美幽邃的山川大泽,国土民风、环境资源、经济文化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自然与人文景观。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乡和祖国,到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从地球上的天气变化、自然灾害、战乱,到每天收看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最主要、涉及信息量最多的还是地理知识。如一年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而有的地方却感觉不到?为什么月有圆缺、海有潮汐?为什么天气会变化、海陆会变迁、地壳会变动?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又如联合国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什么叫“南南合作”、什么叫“南北对话”?什么叫“世界贸易组织”?人类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习这些内容,既可帮助我们揭开地理知识奥秘,又可增加生活情趣和学习兴趣,其乐无穷。一个人如果缺少地理知识,那他的生活也就失去了色彩,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情趣广泛、知识渊博的人。一个人不管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做农民要科学种田,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经商做生意要研究各地的生产生活习惯、资金的周转和商品的流通;兴建工厂企业要考虑原料、能源、市场、交通、信息等区位的选择;交通建设要注意各地的地质构造以及人流、物流等,科学合理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要注意合理有序、有度,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建设要讲求区位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总之,学习地理,可以为我们将来参加人类各种生产建设活动学得丰富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所处的多样而美丽的地理环境是世界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要靠具有高水平文化素质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如此,国家才能更加文明进步,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才能早日实现。地理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接受教育的国民基本掌握中国乃至世界的地理与风土人情的知识,牢牢建立自然资源有限性与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地理知识大博览》的编辑出版,目的在于为全面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供一部好教材,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套丛书分为中国和世界上下两篇,系统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和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以及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并配以精美的图片,十分形象地再现了世界各国地理状况,融知识性、实用性以及形象性、趣味性于一体。书中还特意选加了一些各地最著名的旅游文化景点,使您在读书之时,亦能感受到世界的幽幽古韵和文化情怀。在这个生动的地理王国里,读者将近距离认识地球,不仅从自然科学,而且从社会科学角度深入理解地理的完整含义,从而有效地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深入浅出的百科知识是成为广大读者提高自身知识储备的快捷途径。本书内容全面,将天文地理及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集中而全面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学习概念要求下,我们尽可能地整理与编辑了比较详尽的地理百科知识,力争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学好知识,励志成才。总之,《地理知识大博览》致力于地理知识的传播,而不是高深的学术研究。您既可以系统阅读,也可以通过它查找资料。如果本书能使您感受到地理的无穷魅力,使您获得一些知识或启迪,那么,我们编辑此书的愿望也就得到了实现。
作者: 马博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大清王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幅盔甲起事开启山林,清世祖福临挥师入关一统华夏,历经两百多年。这个曾经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琉球;挫败了准噶尔、大小和卓木分裂新疆的阴谋;有效地统一与管理了蒙古、西藏地区;多次打败了入侵中国东北的沙俄侵略者的强势王朝,使中国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跨葱岭,北越外兴安岭、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诸岛的广大地区。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不可一世帝国,至今亡国已经百余年了,其中原因,众说纷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大清王朝,似乎特别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荧幕上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清宫戏,入流的不入流的写手们也想把这两百多年的历史挖掘个穷尽,甚至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明朝没有好皇帝,清朝没有坏皇帝。”受到这样的吹捧,满清王朝的十二位主人若能感应得到,想必可以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了。可是,清朝的帝王们真的承载得起人们的如许厚爱吗??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占明朝国都北京。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掌握全国。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盛。这一时期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政策、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失败。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清王朝在它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由盛而衰。尽管如此,两百多年间,中国人民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及史学等领域仍然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学术方面,清代出现了举世著名的《四库全书》,这部中国*的丛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今图书集成》则是对中国文化的又一大贡献,这部类书共一万卷,分类清晰、内容丰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所不包,是对有史以来当时现存书籍的一次大检阅。此外,清代开始兴盛的考据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在哲学思想界,清代出现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中国优秀的哲学传统,同时大胆创新,反对君主专制,要求改革政治,对中国封建统治的早日瓦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清代还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清代戏剧兴盛,闻名于世的京剧就是在清代逐渐成形的。小说方面,清代产生了不朽名著《红楼梦》,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优秀古典小说。此外,清代在史学、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就。?大清王朝的兴衰荣辱,令人荡气回肠。作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清朝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超越前人的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二百多年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先后有十二位皇帝统治着这个泱泱大国。无论是一代圣君康熙帝,还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对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套《清朝十二帝》讲述了清朝十二帝自满洲初兴到王朝覆亡300余年的历史,他们以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轨迹,跃上历史舞台,主宰着大清这个泱泱大国的命运。他们有的具有开创之功,有的具有守成之力,有的经历了民族大发展的高峰,有的奋起于国家危亡的低谷,有的消沉在无奈悲歌中,有的堕落在盛世赞歌里,有的具有雄才大略,有的平庸无能……创业的艰难、守业的不易、败业的感伤,演绎着历史和人生的现实与残酷。尤其是皇室的争权和臣子的夺利,紫禁城中的惨烈搏击,颇能扣人心弦。?本套丛书将清朝十二位帝王的一生娓娓道来,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另一方面又以历史为线索,围绕治与乱、生与死、得与失、情与爱的矛盾,真实地揭示了清朝历史和清朝列帝的内在联系,展示出大清王朝兴衰、成败、治乱、福祸的脉络,趣味性地透视出有血有肉、云谲波诡的历史风云。在中华民族走过千年兴盛、百年屈辱历史后的今天,研究这些帝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明)解缙等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本书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由翰林院大学士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本书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本书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本书原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本书原书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本书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解缙等奉谕,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永乐五年(1407),全书大体定稿,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本书,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至1408年冬,本书全书抄写完毕。本书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本书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但是,本书在明代即有佚失。如今,其残本约400册散落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161册,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英国各地包括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亦有搜集,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则存有62册。1959年,北京图书馆将历年收集到的本书原本和胶卷提供予中华书局,与中华书局自己收集到的本书复制品一起进行影印出版。本套丛书既是以此版本为底本,为本书的精华浓缩本,读者通过此书,可管中窥豹,一睹本书的绝世风采。
作者: 王艳军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世上任何文字无论如何书写,都无法称其为真正的书法,更无法成就书法艺术之美。?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书法的历史很悠远,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那时的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铭文)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汉字,也是中国最古的书法“作品”。金文书法带有美化装饰的倾向,体现了整肃端庄的标准美。后来的秦朝的小篆刻石、汉朝的隶书碑刻、唐朝的楷书碑刻,还有那些装饰性的瓦当文、美术化的花样字,都接续了殷商金文书法的这一传统。甲骨文书法是当时日常的书写样式,显示出当时手写体的生动活泼。后来的楚简、汉简、名家尺牍,都是日常文字书写活动留下的遗迹,饶有*变化的书写笔趣。我们还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书法*动人的作品,如东晋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以及他的行草书尺牍,唐朝颜真卿行书《祭侄稿》、宋朝苏轼《黄州寒食诗》,都出自日常的书写活动。这类随手而成的书作,仿佛大自然的造化,具有天然本真的美感。?书法之美,美在其形,美在其意,犹如项庄舞剑。不仅让人领略其外貌之美,更令人领悟一种心灵意境之美。例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以情作书的光辉典范,洋溢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意境。让人赏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感,这是神韵之美!它又像舞蹈,打破平衡时维持了平衡。“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将惊鸿一瞥的瞬间凝化在纸上成为永恒的呈现,这是平衡的形美。?因书法之美,令世人青睐。书法艺术,当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组成部分,深受国人与世人的喜爱与崇尚。书法艺术的光辉已普照天地,融入了社会与人们生活之中,无处不在,处处生辉。如城市的主要建筑、商店、酒楼、学校、机关、机场、码头、车站、公园、风景名胜等名称及广告,绝大多数都使用书法汉字。在茶馆、酒楼,也挂贴几幅书法作品,让人在品茶或饮酒中体感一种风雅的韵美。一些单位、企业的会议室、会客厅,也镶挂几幅书法作品,彰显着书法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浓重的企业文化。连有些家室客厅、书房,也张贴名家书法条幅,让人感受主人的书卷气息。?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一般说书法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五种书体。篆书是一种呈现曲直相映乐趣的文字。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及金文,此处的篆书特别只大篆及小篆。一般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称之为“大篆”,而由李斯整理出来的文字称之“小篆”;隶书的出现,是为了因应日益繁复的文书处理。为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秦狱吏程邈作出了这种方广字体,改变了篆书的结构,强调横平竖直、间架紧密。隶书写起来比篆书方便很多,为后代子孙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学术上亦具有极大的价值;楷书是在汉朝时以隶书字体作楷法加以改进的书体,今人称之为正楷。由于楷书写起来又比隶书方便,因此汉朝人民都采用它以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楷书至唐代大盛,书家如颜真卿,以雄健恢宏的气势独树一格,影响后世甚巨;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方不如隶书,圆不如篆书,换言之就是楷书的变体,因写起来像人行路,故称行书。一般认为行书起于东汉刘德升,至魏初锺繇稍变其异,二王造其极,行书乃大行于世。行书写起来十分方便,能达到赴速应急的目的。历代有名的行书作品多如恒河沙数,而尤以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为第一书迹;草书的名目相当多,如草篆、草隶、狂草等,其结构省简、笔划纠连,书写流畅迅速,不易识别;然而也由于有以上的特点,故有「书已尽而意不止、笔虽停而势不穷」之妙。在五种书体中,草书是*抽象艺术特质的。历代能草书者,如东晋王献之、唐代怀素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均能乱中有序,独树一格。?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字宝库中独树一帜,成为一朵鲜艳的奇葩。即便当今的日本及西方世界,也有书法协会,书法爱好者,但均以中华汉字为蓝本,而尽情地挥洒自如,雅俗共赏。?书法不只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鉴赏是对书法艺术审美认知的过程,更是对书法文化的吸纳和认同的过程。欣赏与练习书法,还是一种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有效方法。此套《中国书法全鉴》图文并茂,语言表述浅显流畅,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全书共六卷,分别是篆书鉴赏、隶书鉴赏、楷书鉴赏、行书鉴赏、草书鉴赏、魏碑鉴赏。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类书体的写法以及欣赏的基本常识和技巧,是一部简明的书法文化入门读物。就让我们寄情于点画之间,研究它、学习它,去寻找属于自己时代的书法风貌,也寻找书法中的自我。
作者: 王丽娜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流传积淀下来的民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乍一听好像离我们挺遥远,眼睛看不见,伸手也摸不着。其实不然,从先民那儿开始,民俗就一直在你我的身边。可以这样说,民俗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经过一代又一代民众的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来源于人民、规范着人民、传承于人民,是整个民族行为、语言和内心的基本力量。民俗是社会生活的生动体现,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物质生活方面,如衣、食、住、行;精神生活方面,如方言、艺术、信仰;社会生活方面,如社会组织以及岁时节日。这些都关系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翻开国学经典《管子·正世》,可以发现这样一句话:“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这足以说明民俗于人民,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本土文化的标志。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分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当今世界民族林立,各民族最值得拿出来“炫耀”的就非民俗莫属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里,各民族创造了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民情风俗。我们常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流光溢彩的中国传统民俗好似一张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色。尽管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等现状层出不穷,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多是针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传媒文化、时尚文化而进行,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俗文化产业在全国各地兴起,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展演制销模式以及“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框架,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规模化发展与自觉性追求。如今,在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中,有这样一类“学说”,他们自成体系,与众不同。她们穿过高不可测的外衣,也戴过封建迷信的帽子;她们包含有盲目的信奉,也隐藏着伟大的真理 她们有令人惊叹的神奇巧合,也有屡试不爽的箴言哲理;她们有时会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壁垒,同时也是打开神秘世界的钥匙……她们也许不是科学,但她们却比科学更加深奥和神秘。千年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民俗精粹;百年运程,为你人生发展指点迷津。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里,中华传统民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亮在世界的东方。这是一种摸不着看不到的文化,却通过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了下来,人们又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形成了今天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我们将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汇集起来,取其精华中的精华,并对其深入挖掘和边缘探索,分门别类的编排出此套本书丛书,将我国珍贵的传统民俗文化遗产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套丛书用简洁明了、通俗而又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节日风俗、婚丧嫁娶、姓氏文化、健康养生等诸多民情风俗。书中每一部分都精挑细选,非常具有代表性,还穿插了许多精美的图片,旨在立体形象地展示博大厚重的中华民俗。捧起这本书,就好像端起了盛有各种民俗“鲜果”的果盘,让您好好品尝中华民俗那无法替代的“美味”。
作者: 马博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
大清王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十三幅盔甲起事开启山林,清世祖福临挥师入关一统华夏,历经两百多年。这个曾经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琉球;挫败了准噶尔、大小和卓木分裂新疆的阴谋;有效地统一与管理了蒙古、西藏地区;多次打败了入侵中国东北的沙俄侵略者的强势王朝,使中国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跨葱岭,北越外兴安岭、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诸岛的广大地区。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不可一世帝国,至今亡国已经百余年了,其中原因,众说纷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大清王朝,似乎特别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荧幕上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清宫戏,入流的不入流的写手们也想把这两百多年的历史挖掘个穷尽,甚至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明朝没有好皇帝,清朝没有坏皇帝。”受到这样的吹捧,满清王朝的十二位主人若能感应得到,想必可以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了。可是,清朝的帝王们真的承载得起人们的如许厚爱吗?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占明朝国都北京。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掌握全国。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盛。这一时期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政策、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失败。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清王朝在它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由盛而衰。尽管如此,两百多年间,中国人民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及史学等领域仍然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学术方面,清代出现了举世著名的《四库全书》,这部中国*的丛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今图书集成》则是对中国文化的又一大贡献,这部类书共一万卷,分类清晰、内容丰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所不包,是对有史以来当时现存书籍的一次大检阅。此外,清代开始兴盛的考据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在哲学思想界,清代出现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中国优秀的哲学传统,同时大胆创新,反对君主专制,要求改革政治,对中国封建统治的早日瓦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清代还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清代戏剧兴盛,闻名于世的京剧就是在清代逐渐成形的。小说方面,清代产生了不朽名著《红楼梦》,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优秀古典小说。此外,清代在史学、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就。大清王朝的兴衰荣辱,令人荡气回肠。作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清朝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超越前人的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二百多年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先后有十二位皇帝统治着这个泱泱大国。无论是一代圣君康熙帝,还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对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套《清朝十二帝》讲述了清朝十二帝自满洲初兴到王朝覆亡300余年的历史,他们以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轨迹,跃上历史舞台,主宰着大清这个泱泱大国的命运。他们有的具有开创之功,有的具有守成之力,有的经历了民族大发展的高峰,有的奋起于国家危亡的低谷,有的消沉在无奈悲歌中,有的堕落在盛世赞歌里,有的具有雄才大略,有的平庸无能……创业的艰难、守业的不易、败业的感伤,演绎着历史和人生的现实与残酷。尤其是皇室的争权和臣子的夺利,紫禁城中的惨烈搏击,颇能扣人心弦。本套丛书将清朝十二位帝王的一生娓娓道来,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另一方面又以历史为线索,围绕治与乱、生与死、得与失、情与爱的矛盾,真实地揭示了清朝历史和清朝列帝的内在联系,展示出大清王朝兴衰、成败、治乱、福祸的脉络,趣味性地透视出有血有肉、云谲波诡的历史风云。在中华民族走过千年兴盛、百年屈辱历史后的今天,研究这些帝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赵征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四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在地球这片神奇伟大的土地上,山河壮美,文化灿烂,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从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莽莽昆仑、阿尔卑斯山,到波澜壮阔的深海大洋,从朔风凛冽的茫茫大漠、蓝天白云的万里草原,到奇美幽邃的山川大泽,国土民风、环境资源、经济文化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自然与人文景观。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乡和祖国,到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从地球上的天气变化、自然灾害、战乱,到每天收看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最主要、涉及信息量最多的还是地理知识。如一年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而有的地方却感觉不到?为什么月有圆缺、海有潮汐?为什么天气会变化、海陆会变迁、地壳会变动?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又如联合国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什么叫“南南合作”、什么叫“南北对话”?什么叫“世界贸易组织”?人类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习这些内容,既可帮助我们揭开地理知识奥秘,又可增加生活情趣和学习兴趣,其乐无穷。一个人如果缺少地理知识,那他的生活也就失去了色彩,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情趣广泛、知识渊博的人。一个人不管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做农民要科学种田,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经商做生意要研究各地的生产生活习惯、资金的周转和商品的流通;兴建工厂企业要考虑原料、能源、市场、交通、信息等区位的选择;交通建设要注意各地的地质构造以及人流、物流等,科学合理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要注意合理有序、有度,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建设要讲求区位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总之,学习地理,可以为我们将来参加人类各种生产建设活动学得丰富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所处的多样而美丽的地理环境是世界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要靠具有高水平文化素质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如此,国家才能更加文明进步,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才能早日实现。地理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接受教育的国民基本掌握中国乃至世界的地理与风土人情的知识,牢牢建立自然资源有限性与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地理知识大博览》的编辑出版,目的在于为全面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供一部好教材,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套丛书分为中国和世界上下两篇,系统详细地介绍了我国和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以及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并配以精美的图片,十分形象地再现了世界各国地理状况,融知识性、实用性以及形象性、趣味性于一体。书中还特意选加了一些各地最著名的旅游文化景点,使您在读书之时,亦能感受到世界的幽幽古韵和文化情怀。在这个生动的地理王国里,读者将近距离认识地球,不仅从自然科学,而且从社会科学角度深入理解地理的完整含义,从而有效地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深入浅出的百科知识是成为广大读者提高自身知识储备的快捷途径。本书内容全面,将天文地理及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集中而全面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学习概念要求下,我们尽可能地整理与编辑了比较详尽的地理百科知识,力争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学好知识,励志成才。总之,《地理知识大博览》致力于地理知识的传播,而不是高深的学术研究。您既可以系统阅读,也可以通过它查找资料。如果本书能使您感受到地理的无穷魅力,使您获得一些知识或启迪,那么,我们编辑此书的愿望也就得到了实现。
作者: 刘凯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
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哲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是人类自我思维、行为方式认知和剖析,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说,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心理学已经成为热门。有的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心理学将成为带头科学之一。之所以如此,是由心理科学自身的价值决定的。?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心理活动对人的实践有着认知和调节作用。因此,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的基础科学,而且也是一门具有广泛实践价值的应用学科。?学习心理学,对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 ?(1)“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刘华山教授, 在谈到心理学的意义时,这样开门见山地说。人的心理是有规律的,企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选拔、安全生产、人际关系等等都需要了解人的心理。学习心理学,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完善地了解这些问题, 处理这些问题。 ?(2)有助于了解自己,加强自我修养。心理学知识对于自我教育很重要。 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能使人正确地评价自己个性品质的长处和短处,确定个别的特点, 正确而自觉去努力发展积极的品质,克服消极的品质。 ?(3)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个人难免会碰到种种心理难题和心理困惑。例如,恋爱问题、 婚姻问题、自卑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失眠、焦虑、忧郁等等,学了心理学, 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不致于陷入心理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最后导致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病。 ?(4)学习心理学,能开阔人的视野。尤其是从事文学、哲学、美学、医学等学科的人们, 再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它能丰富人的思想和观点。 ?(5)实现自我价值。现代社会越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将越来越重要,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 心理学亦将越来越重要。对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来说,能把自己所学的一点心理学知识奉献于社会, 服务于人民,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当然,心理学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在商业领域,在医学领域,在司法领域,在教育战线领域,心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套丛书共十三章,心理学的前生今世以及对生活的指导作用将在书中清晰展现。本书几乎涉及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将心理学问世一百多年来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荟萃于一书,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了心理科学的庞大体系和实用价值。具体内容包括:社交心理学、性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婚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博弈心理学、职场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营销心理学、谈判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身心心理学。?总之,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本书以妙趣横生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这个世界的隐藏的秘密,告诉我们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与传统科普书生搬硬套讲科学的定式相比,它的面孔更加鲜活生动,融合了更多的娱乐、时尚元素,让晦涩难懂的心理学变得亲切贴心。同时,配有精美的图片,版式活泼新颖,让读者快乐学心理学,在轻松的阅读中,开心地大笑,快乐地成长,赢取成功与未来。
作者: 荀况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如果说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像一双健康美丽的天足,在后来封建统治者的大力宣扬下,孟子的思想就被慢慢地束缚、扭曲成一双金莲。所以,如果要细究儒家思想的根本,其方法,唯有研究先秦儒教大家著述一途。《荀子》就是一部很好的研读范本。?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整个中华大地上一片混战,诸侯争霸,血雨腥风。而就在那时,荀子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目的。?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详情参考易中天教授《先秦诸子之百家争鸣》),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这一“隆礼重法”的政治学说,对于维护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谭嗣同说:“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纵观历史,我们发现谭嗣同说的基本属实,历朝历代的皇帝,虽然都尊崇儒学,但都基本沿用了荀子“隆礼重法”的主张。?事实上,汉王朝建立后,经过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至汉宣帝时,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学说遂被确立为“霸王道杂之”的基本国策而延续下来,也被称之为“儒皮法骨”,就是外表包装了层儒家思想,其实奉行的是法家学说。?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莫不以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互为表里,以礼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兼施并举,作为维护和巩固封建政权的基本国策,这充分反映了荀子学说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深远影响。?直到今天,“隆礼重法”的思想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我们从近代走到今天,打破了人治的尊崇,实现了法治的普及。虽然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很多人对法律依然存在误解,但我们需要警醒的是,法律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法律并不是*的,我们不能从一个“人治”的*,又走向一个“法治”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思其中的道理。?荀子作为先秦时代的一个总结式的人物,不仅在哲学上成就斐然,对传统所讨论的天人、名实之辨,古今、礼法之争等诸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达到了批判总结的高度,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学、音乐等方面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念,卓然不凡,被学者认为是最早提出“通儒”概念。但荀子及荀学在历史上却几经浮沉,引起的争议非常激烈,迄今不息。荀子之所以如此引人非议,在于他思想之驳杂。先秦诸子的思想倾向都很鲜明,学派归属一般不成问题,只有荀子是个例外,在他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中融汇了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气象,奠定了荀子思想巨人的独特地位。而他这种驳杂的思想来源,与他在稷下学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荀子其人其学,有叙说不完的话语,有值得深入探究的义理,也有为智为仁争讼不已的疑案难题。千百年来,伴随着绌荀、申荀的起落反复,人们对荀子之学不断地推出新的认识,获取新的启示。?本套《荀子诠解》丛书,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百家争鸣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是荀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本套为《荀子》足本,参考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作出了详细注释和今译,并围绕各章主旨,对荀子名言、荀子智慧进行深入阐发,力求将荀子文字优美、体例完整、最能代表其写作方法和风格的作品以及其智慧思想呈现给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现代人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修身处世,都大有益处。
作者: 王佳乐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
自从人类有了军队,就开始有军事的产生。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作为炎黄子孙,无论是从远古的传说,还是从几千年的历史,或是从近代百年的屈辱,都应该很深刻地认识到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虽然说先进的文化可以有效促进军事力量的发展,虽然说经济是支撑军事力量的基础,但归根结底,在涉及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竞争中,只有军事力量才是唯一值得依靠与信赖的根本。 文化强如埃及,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经济强如犹太,也只能颠沛流离。中国好不容易再次建立起了世界先进的军事力量,岂能因如今短暂的和平时期就止步不前?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兴乱变幻,无不充满者军事艺术,在回顾20世纪的百年沧桑,审视和梳理20世纪战争对抗和军事学术发展历程之时,我们的目光最终聚焦在那些改变了20世纪战争面貌和世界进程的军事学名著上。虽然那些军事枭雄、战略天才多已作古,但凝聚了他们聪明才智的文献成果却依然留存和流传着。透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去触摸20世纪的惊心动魄,去感受军事史上的波澜壮阔。西方有句古语:“如果你想要和平,那么去准备战争。”中国有句古语:“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段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说,军事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可不谨慎对待。在和平年代,国无防不立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战争仍不可避免。因此,世界各国都争相把国防建设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要想国家真正的强大,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国防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手段。现代国防的根本职能是捍卫国家利益,防备和抵御外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侵犯,维护世界和平。“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个时代都必然会出现属于这个时代的军事家。那么,欲问未来军事家的成长和出现,会有什么例外吗?回答是:概莫能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打造未来的军事家,只能是从“源头”也即从现在着手——学习军事理论、把握相关知识,并在战争或军事实践中增长才干、得以提高。想成为军事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长期研究战略、战术,熟悉兵法,积累大量军事知识,并在战场上得到应用,指导军队获胜,同时还要对战争后果负责。在很久之前的古代,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就开设了专门的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也拥有军事院校,像中国的黄埔军校(后来随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战败,退守台湾,黄埔军校也随之搬迁到台湾。目前大陆军事院校的最高学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以上这些军校并称为世界四大军校。我们的这一观点,或许会引来这样的质疑:在今天相对和平时期,没有实际的烽火硝烟的“战争熔炉”,未来军事家这一“钢铁”何以能够炼就?我们认为: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如果不能直接地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那就只有间接地从前人的战争和他人的战争中学习战争。纵观历史,几乎没有哪一个伟大的统帅不曾认真地研读过前人的兵书战策;那些初出茅庐便脱颖而显出治军才干的传奇人物,也都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间接经验的基石。从而为自己建造了战争艺术的金字塔。在人类战争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前人或他人所亲历的战争,总是以经验、理论或知识的形式得以传承,在这种传承过程中,前人或他人的东西总是被后人所学习、所扬弃、所超越!过去的、现在的东西,也总是被未来的所替代!本着这一宗旨和理念,我们为潜在的、可能的未来军事家们,设计并编纂了一套军事理论和相关知识方面的图书,我们很是珍爱地将其取名为《军事知识大博览》,全书包括军事制度、军人军职、军人衔级、军队标志、军人赏罚、军队服饰、军队礼仪、军事机构、军事武器、军事通信、军事演习、间谍诡影、军事战争、军事将帅、军事名著、军事智道、军事秘闻,共计十七章的内容。丛书在体例编排上注重其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兼有阅读与检索功能,让读者可以轻松阅读、方便查阅,同时有益于军事爱好者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素质。此外,编者精心挑选了几百幅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包括有关当事人的肖像特写、多种军事武器照片、军事史上的精彩瞬间等。总之,此套《军事知识大博览》丛书,全面地介绍了军事方面的基本知识,是一部实用价值极强的军事百科工具书,也是奉献给中国军事迷的一份珍贵礼物。我们相信,此书的问世,是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必将成为广大读者朋友的好伙伴,指引他们走进军事科普的浩瀚海洋。
作者: 吕不韦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一部书,是杂家学说的代表作.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是先秦思想文化之总结。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吕不韦身为秦相国时召集门客撰写《吕氏春秋》,有很深的用意,实际上是吕不韦提出的一套施政大略,反映了吕不韦对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多方位体认。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吕氏春秋》撮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而在总体思想构架上,则如汉代高诱《吕氏春秋序》所述:“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是为糅合儒、道、法、墨为骨干,但尚未形成有机贯通的整体思想体系,所以《汉书·艺文志》将之列入“杂家”类。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还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它认为,这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谨听》):“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执一》)?《吕氏春秋》写成后,相传吕不韦曾布之于咸阳门,有能增损一字者赏千金,时人无能动一字者。当然,这或许是慑于吕不韦的权势,并非真的一字不能改易,但也说明吕不韦对《吕氏春秋》的自重和自信。惜乎吕不韦很快失势,《吕氏春秋》当时并未大行于世,但其影响却始终不绝,汉代以后的历代统治实际上都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的互补为用,《吕氏春秋》可谓最早透露了这种统治思想结构的萌芽,对后世具有某种启迪之功。因此,《吕氏春秋》是研究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先秦文化史的可贵资料。从文章学的角度说,《吕氏春秋》结构比较完备,篇章规划整饬,不少文章明朗犀利,将故事、譬喻、议论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古代散文史上也有相当地位。?最早为《吕氏春秋》作注的是东汉的高诱,近代以许维遹的《吕氏春秋集释》最有影响,另有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的《吕氏春秋译注》等;校本流传最广和*的是清毕沅本和近人蒋维乔、杨宽、沈延国、赵善诒合撰的《吕氏春秋汇校》本。本套《吕氏春秋》除了对原典进行了精准的释义之外,还增加了吕不韦小传,另外对《吕氏春秋》的思想理念、《吕氏春秋》中的名言警句、寓言故事以及《吕氏春秋》的大智慧都有详细的论述。相信读者读完本书之后将会发现,这的确是一套很不错的东方人的伟大典籍。
作者: 吴兢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官吴兢(670~749年)编撰的政论性专史,是一部对“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全面介绍的著名史书。?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几个深为后世称道的清明时代,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它们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周、汉、唐这些强盛王朝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中影响*的,应当首推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的年号,相当于公元627~649年,历时二十三年。?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的历史经验教训,在隋末的农民起义中,他看到人民群众“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伟大力量。于是针对隋朝的弊政,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在政治上,他实行廉政,对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的官吏深恶痛绝,并严惩不贷;对那些廉洁奉公的官吏,则给予表彰和奖励。?他对自己的子女严加教育。他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特别欢迎大臣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缺点和错误。他任人唯贤,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的贤才,不念旧恶,以诚相待,委以重任。?经济上,他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方针,使农业在短短时期内得到恢复和发展。由贞观初年老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叫寒,到贞观中期便“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至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沧海,皆不赉粮,取给于路”。出现了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使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人口得到大幅度增加。?军事上,他勤于武备,但不穷兵黩武。他彻底击败东突厥,保卫了西北边防的安全。并把突厥的余部妥善安置,解决与缓和了部分民族矛盾。?在外交方面,他实行“和亲”等睦邻政策,使中国与周围的少数民族和邻邦,能够友好往来、和睦相处。?文化教育方面,他大力兴办学校,仅在京师的国学里,学生就多达万人,邻邦酋长的子弟也不远万里前来求学。他还实行科举制度,从莘莘学子中,大力选拔人才,使大批有才能的下层知识分子有参政的机会。他尊师重道,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和普及。?由于唐太宗实行以上的改革政策,使大唐王朝在隋末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建成一个东方强国。不仅国内和平安定、经济繁荣,而且四方邻国竞相来朝,大唐声威,远及海外。这就是历史上一再称颂的“贞观之治”。正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才为唐朝后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雄厚的基础。?当然,唐太宗不是完人,他也是有缺点的。他在贞观后期的作为,显然不如前期,晚年骄傲自满、故步自封的倾向,显然不如早年的虚心进取、勤俭持国、励精图治。但总的看来,他还算是有始有终,完其全节,称得起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于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臣属究竟是怎样实现“贞观之治”的,初唐以后的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都对这问题很感兴趣,一千多年来曾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其中,最先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为后人提供了充足史料和基本研究思路的,正是唐朝的吴兢和他编撰的《贞观政要》。?从吴兢的《上<贞观政要>表》和《贞观政要序》中可以看出,他编撰这部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出于对“贞观之治”的仰慕。他认为“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虽唐尧、虞舜、夏禹、殷汤、周之文武、汉之文景,皆所不逮也。至如用贤纳谏之美、垂代立教之规,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者,并焕乎国籍,作鉴来叶”。二是出于对当朝统治者的期望。吴兢认为他所处的时代已较贞观时期大为逊色,希望通过览阅此书能使“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以太宗君臣为楷模,励精图治,以实现太平盛世。?《贞观政要》是一部按专题写成的政治史著作,集录的主要是唐太宗君臣论政的言论。全书共采摘了唐太宗和四十五位大臣的政论或奏疏。这些人同处于隋末唐初社会矛盾斗争的尖锐时期,多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通晓儒家经典,深谙儒家治国安邦之术。同时又熟悉历史,知道暴秦是怎样败亡的,两汉是如何衰落的,了解南北朝时期黑暗混乱的社会状况,更亲身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因而头脑比较清醒,能够总结经验,接受历史教训,认真对待社会现实,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比较高明,其政论自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全书共分十卷四十篇,因其编辑是“随事载录,用备劝戒”,所以每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的,每卷大体上也有一个中心。书中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问题也非常深刻,确实可称得上“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贞观政要》中选编的仅仅是唐太宗君臣论政的部分内容,而且都是所谓“良法善政”、“嘉言美行”,宣扬的是德政与治术,所以对“贞观之治”讴歌有余,分析不足。在看待历史人物方面,吴兢认为太宗皇帝和魏征、房玄龄等大臣是圣君贤相的典型、君臣相处的楷模,对其所作所为多少理想化了,“爱而不知其恶”,不免有溢美失实之处,这是我们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总的说来,《贞观政要》一书条理清晰、叙事简明、论议深刻、风格独特、体式新颖、语言平易,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不仅为人们保留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案掌故,更为后世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有益的启示。?《贞观政要》自问世以后一直很受重视,刊行十分广泛,存留至今的各种版本很多。《贞观政要》在海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邻国日本、韩国等国。日本最高统治者定《贞观政要》为必读教材,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就任前反复研读的书中,就有《贞观政要》一书。这里所列举的史实,足以说明《贞观政要》问世后,一千多年来在中国历史和海外所产生的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本套《贞观政要》除了对吴兢的原典进行了精准的释义之外,还增加了唐太宗李世民以及贞观名臣名将的小传,另外对《贞观政要》的思想理念、《贞观政要》中的名言以及《贞观政要》的领导智慧都有详细的论述。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注文、译文以及解析中可能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望海内外专家和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 墨翟
出版社:线装书局 2016年03月
简介:
在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和儒家对立的*的一个学派,被时人并称为“孔墨显学”。?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做过宋国大夫,曾到过楚、卫、齐等国。相传早年受孔子的儒家教育,后弃儒学而开创与儒学相对独立的墨家学派,这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学派性政治团体,其宗旨是推行墨子的主张。墨家的政治主张,都是以解救时弊为目的,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宣传天志、明鬼,针对当时流行的命定论,墨家又主张“非命”。在真理的原则上,主张经验论。伦理思想上,墨家的根本观念是“义”,“义”的观念来源于“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观。《墨子》确立了“三表法”作为立论说理的准则,在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体裁虽保留了对话的形式,但基本上已具论说文的雏形。?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穿草鞋,是墨子的大众形象。这说法出自《庄子·天下篇》:“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硚为服。”《史记》上说,墨子在宋国任过大夫,与公输班一样也是鲁国人。墨子出身贫寒,自称下等人,走的完全是草根路线。年轻时,墨子也学习过儒家学说,但很快就觉得这套东西礼节太过繁琐,尤其是厚葬死者的规矩,贫民而害事,浪费得一塌糊涂。于是他放弃了这套把戏,“背周道而用夏政”,创建了墨家学说,开始另立山头。另立山头之后,墨子建立了一个武功高超的团体,是中国历*早的“黑社会”。这个“黑社会”有完整的组织系统、政治纲领和行动宣言。其最高权威的领袖被称为“巨子”,拥有*权威。墨子是第一任“巨子”。与今天为非作歹的黑社会完全不同,墨子的这个“黑社会”基本上是个天使集团,它们集团的口号是:兼爱,利害,非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博爱,要互助互利,要消灭战争。墨子的这个主张连同墨子的组织,在整个战国影响巨大,鼎盛时期有员工上千人。?墨子平生几次出国,虽然所走国度和出行气派,跟孔孟相比,略显寒碜,但效用却不可同日而语——每出去一趟,都能救回不少人命。墨子一生一直在做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墨子与他的天使集团努力要建立一个博爱互利的理想社会,要人类兼而爱之,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差别。班固在《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说的是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终日操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墨子的一生都是在为扶危济困而奔走呼号。?墨子是一位教育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有文、理、军、工等科的综合性平民学校,就是墨子在30岁前创办的。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死后,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全书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仅存十五卷,五十三篇。 他的信徒组织了一个墨者行会。这个行会里的成员虔诚地秉承墨家的思想传统,躬耕陇亩,身体力行。墨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从事农业和工艺制造,主要职业是教师、工匠等。他们吃苦耐劳,平时一律短衣草鞋,“串足胼胝,面目黧黑”,以劳动吃苦为高尚之事。他们勤于实验,作战勇敢。?墨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阶级所赏识,到了秦汉,墨学已没有多大影响,墨子的事迹已知之甚少,连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作传,也寥寥数语。?墨子的学说,即使以现代人的观点看,也是光辉灿烂的,但遗憾的是墨子遭遇了一个拒绝天使的时代,他的理想太高贵了,卑微的世道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它。战国后期,墨家的信徒们逐渐转化成两支,其一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另一支则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研究,逐渐远离或者说从来不曾成为政治的中心力量。?本套《墨子诠解》丛书,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百家争鸣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是墨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本套为《墨子》足本,参考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作出了详细注释和今译,并围绕各章主旨,对墨子故事、墨子名言、墨子智慧进行深入阐发,力求将墨子文字优美、体例完整、风格特异的作品及其智慧思想呈现给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现代人了解墨家思想的发展,修身处世,都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