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18 项 “维果茨基”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钟启泉
简介:
“课堂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这种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通过教学研究,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直面的种种问题,建构明日之课堂实践可能性的场域;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教育学概念内涵的发现与再发现的场域。本书从“课堂与课堂研究”出发,探讨课堂转型的意蕴和课堂研究的特质。第1编 “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领导读者重新审视“学”与“教”及其关系。第2编“课堂研究的视角”分别考察了问题学习、自主学习、协同学习、三维目标、课堂互动研究、课堂话语分析等多个不同的课堂研究理论,探索教学创造的多维逻辑。第3编“课堂研究的方略”从“技术”层面考察了课堂研究与教学创造的方式与方法,对单元设计、练习系统设计、学习环境设计、课堂规范、有效教学等多个影响课堂教学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并提出了操作性建议。第4编“课堂研究与教师成长”则考察了学习共同体和“授业分析”这两种课堂研究的模式。附录“分享课堂创造的世界遗产”则系统梳理了从苏格拉底到维果茨基共12位教育家及其教育实践研究思想与成果,帮助读者从历史的脉络中探寻课堂研究与教学创造的真谛。
作者: 杜成宪,单中惠主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简介:《幼儿教育思想史》分为两部分,即“上篇——中国幼儿教育思想史”和“下篇——外国幼儿教育思想史”。“上篇”即中国部分,立足于中国教育的传统和发展特点,既反映民族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一般内容,也重点表现有代表性教育家的有关胎教、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的思想主张。“下篇”即外国部分共六章。以历史为主线分别论述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普鲁塔克)的幼儿教育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蒙田、莫尔、康帕内拉)的幼儿教育思想,17世纪(夸美纽斯、洛克)的幼儿教育思想,18世纪(卢梭、奥伯尔林、裴斯泰洛齐)的幼儿教育思想,19世纪(欧文、福禄培尔、凯果玛、霍尔、爱伦?凯)的幼儿教育思想,20世纪(杜威、蒙台梭利、德可乐利、罗素、克鲁普斯卡雅、皮亚杰、维果茨基、马拉古兹)的幼儿教育思想。《幼儿教育思想史》每章开头都有本章提要,最后附有思考题和阅读导航,以方便教学或自学。
作者: 檀传宝主编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简介: 《世界教育思想地图:50位现当代教育思想大师探访》荟萃了从亚历山大·尼尔至今50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在认真借鉴英语世界同类著作的基础上,《世界教育思想地图:50位现当代教育思想大师探访》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作者: 庄惠阳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08月
简介:
本书通过阐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循序阶梯,指明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愿景的知行通途。沿着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分类的思路,进行两大研究,从而探索、总结并检验马克思主义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历史研究。考察西方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的历史沿革,梳理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简史。阐述欧洲思想家、教育家的诸育及其分类观。追溯中国古代至近代的教育目标及其分类,究览先哲们难以整理出系统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乃至于严谨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之原因。在历史研究中,彰显马克思主义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与中国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图谱研究。借鉴西方教育目标分类学说,勾勒诸育分类图谱,使之基于中国的教育现状,恰当地指导校内外各项实践活动。诸育分类图谱既体现教授过程,又体现学习过程,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教师根据勾勒而成的诸育分类图谱,参考学科课程内容、学生心理水平,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使诸育分类图谱迎合时代特点,发挥价值统一、策略多样的功用。
【目录】
序1
导言1
*章 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的源流31
*节 教育目标分类学说概要31
一、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分类31
二、 教育目标分类学说简史32
第二节 三种教育目标分类学说39
一、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
二、 加涅教育目标分类学47
三、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50
四、 借鉴教育目标分类学说5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欧洲59
*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诸育及其分类59
一、 从异化到发展60
二、 从必然到自由63
三、 从三育到五育68
四、 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73
五、 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78
六、 马克思、恩格斯论审美84
七、 马克思、恩格斯论体育87
八、 马克思、恩格斯论劳动与技术训练92
第二节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论诸育及其分类97
一、 苏格拉底论诸育及其分类98
二、 柏拉图论诸育及其分类101
三、 亚里士多德论诸育及其分类103
第三节 乌申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诸育及其分类110
一、 乌申斯基论智育及其分类110
二、 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及其分类116
三、 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及其分类120
四、 乌申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体育及其分类122
五、 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技术教育及其分类125
第四节 维果茨基、赞科夫、鲁宾斯坦论智育及其分类130
一、 维果茨基论智育及其分类130
二、 赞科夫论智育及其分类135
三、 鲁宾斯坦论智育及其分类139
第五节 石里克论智育、德育及其分类151
一、 石里克论智育及其分类151
二、 石里克论德育及其分类159
第六节 鲁吉克、加加耶娃、保高莫洛夫、凯里舍夫、切尔尼柯娃论体育及其分类164
一、 鲁吉克、加加耶娃论体育及其分类164
二、 保高莫洛夫、凯里舍夫论体育及其分类170
三、 切尔尼柯娃论体育及其分类171
第七节 德米特里耶娃论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分类178
一、 德米特里耶娃论美育及其分类179
二、 德米特里耶娃论劳动技术教育及其分类186
第八节 克鲁普斯卡雅、加里培林、凯兴斯泰纳、塞德尔、勃朗斯基论劳动技术教育及其分类188
一、 克鲁普斯卡雅论综合技术教育及其分类189
二、 加里培林论心智动作及其分类195
三、 凯兴斯泰纳论劳作教育及其分类197
四、 塞德尔、勃朗斯基论劳作教育及其分类20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到中国221
*节 中国古代思想家论教育目标及其分类221
一、 诸子五家论教育目标及其分类221
二、 佛家论教育目标及其分类237
三、 理学家论教育目标及其分类243
第二节 严复、王国维、梁启超论诸育及其分类264
一、 严复论诸育及其分类265
二、 梁启超论诸育及其分类277
三、 王国维论诸育及其分类289
第三节 蔡元培、黄炎培、杨贤江论诸育及其分类300
一、 蔡元培论诸育及其分类300
二、 黄炎培论诸育及其分类307
三、 杨贤江论诸育及其分类310
第四节 *、邓小平论诸育及其分类317
一、 *论诸育及其分类317
二、 邓小平论诸育及其分类325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成圭臬340
*节 诸育之思辨及其联系340
一、 诸育之思辨340
二、 诸育之联系353
第二节 认知神经科学、教育技术学视野之诸育及其分类359
一、 认知神经科学视野之诸育及其分类359
二、 教育技术学视野之诸育及其分类376
第三节 勾勒诸育分类图谱383
一、 智育分类383
二、 德育分类392
三、 美育分类408
四、 体育分类416
五、 劳动技术教育分类424
第四节 应用诸育分类图谱429
一、 诸育分类图谱及其关键词429
二、 基于诸育分类图谱的教学设计与绩效评估432
后记448
作者: 张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8月
简介:
【目录】
*章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节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一、 青少年与青春期
二、 个体发展与心理发展
三、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四、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五、 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内容及意义
三、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 研究类型的选择
三、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二、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三、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四、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五、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章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节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一、 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二、 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三、 小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第二节小学生的学习
一、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二、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三、 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
四、 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
第三节小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 小学生感知、记忆、想象的发展特点
二、 小学生注意、言语的发展特点
三、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 促进小学生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小学生个性及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 小学生社会认知的发展
三、 小学生社会交往的发展
四、 促进小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节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 小学生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三、 促进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目录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初中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节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一、 初中生年龄阶段
二、 初中生心理的一般特点
三、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以生理方面的变化为基础
四、 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发展
五、 初中生生理成长与教育
第二节初中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 初中生注意、感知觉、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三、 初中生的认知教育
第三节初中生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一、 初中生个性特点
二、 初中生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三、 初中生个性及社会性的教育与引导
第三节初中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 初中生道德判断的特点与教育
三、 初中生道德信念的特点与教育
四、 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特点与教育
五、 初中生道德意志的特点与教育
六、 初中生道德行为的特点与教育
第五章高中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节高中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 高中生的年龄阶段
二、 高中生的一般特征
三、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
四、 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五、 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六、 促进高中生智力的发展
第二节高中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二、 高中生价值观的确立
三、 高中生的自治需求
四、 高中生社会认知的发展
五、 促进高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节高中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 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 高中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三、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六章学习心理及教学应用
*节学习概述
一、 什么是学习
二、 学习的类型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一、 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
二、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三、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四、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教学
一、 学习动机概述
二、 学习动机理论
三、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教学
第四节学习策略与教学
一、 什么是学习策略
二、 学习策略的类型
三、 学习策略的教学
第五节学习迁移
一、 学习迁移概述
二、 学习迁移的理论
三、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四、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第七章教学心理及应用
*节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的含义及作用
二、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三、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四、 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分析与设计
第二节教学策略
一、 教学策略的含义及特点
二、 教学准备的策略
三、 教学实施的策略
第三节教学对象分析
一、 对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分析
二、 对学习者起始能力的分析
三、 对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第八章课堂管理心理
*节课堂管理
一、 课堂管理概述
二、 处理严重问题行为
三、 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二节教师心理
一、 教师的角色
二、 教师的专业品质
三、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 教师的评定
五、 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在这里,巴甫洛夫、斯金纳、维果茨基、弗洛伊德……宛如生活在你身边的老师或者同事,一个个活脱脱的,个性味儿十足…… 这50位心理学家总体上反映出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轨迹,并预支了21世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他们的学术观点与实验研究,我们或许熟悉;但对于他们的学术脉承、思想轨迹、生活背景与生命故事,我们可能陌生。然而,不了解后者,就难以完全领会他们思想的真谛与价值,难以从他们的创造中获得智慧的启迪。 心理学能够屹立在学科之林并且为世人向往,不仅因为她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更因为她拥有众多杰出的学术大师。 《他们改变了心理学:50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精选了几个重要心理学分支的50位主要革新者,介绍其生平与研究。透过犀利的笔锋与亦庄亦谐的故事,不难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与毫不客气的批判精神,洞见心理学家们的闪光之处与问题所在。
Construction of class collective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personality
作者: 龚浩然,黄秀兰著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简介: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站在时代的高度,以跨世纪的战略眼光,阐明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论证了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发展学生个性是实行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书是引进和贯彻维果茨基教育思想于实际的一部新著,因此,研究视角新、引用理论新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作者: 李高峰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内容:1.科学概念及其教学;2.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及内涵;3. 前科学概念的性质、类别及共识;4. 初中生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抽样调查;5. 初中生物学教师前科学概念的抽样调查;6. 前科学概念的来源;7. 生物学前科学概念发展的相关因素;8.初中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揭示;9. 初中生物学错误概念的转变策略。特色:(1)在理论上分析各家的观点,以及在教学实际中调查、分析、验证,首次明确将条件缺失概念、绝对化概念、异质性概念等纳入到前科学概念的范畴,扩展了前科学概念的外延,形成较为规范和准确的“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定义,为“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研究找准基点,为“前科学概念”的泛学科的研究提供生物学科的支持。通过对生物学前科学概念进行分类,定位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使科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生物学教师、教研员明确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类型。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成果将能使中学生物学教师明确前科学概念的概念及其性质。(2)全面揭示初中生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知道前科学概念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有哪些类型,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前科学概念采取不同的措施,促使学生生物学概念全面、系统、稳步发展,这必将会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使中学生物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大幅提升。在分类研究中,依据不同的维度,建设性将初中生生物学前科学概念进行分类。(3)通过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来源的分析和探索,使生物学教师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确学生前科学概念来自何处、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避免错误概念的产生,转变相异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在理论上,本研究对初中生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的来源进行全面、深入和广泛的剖析,首次指出生物学概念的术语、生物学概念的条件、概念的文学内涵的迁移、遗忘、科学概念的发展也是生物学前科学概念产生的根源。(4)本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创新之处在于,基于皮亚杰“自发概念”和“非自发概念”、维果茨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理论,界定了“前科学概念发展”的概念,鲜明地提出了关于前科学概念的发展观。揭示了影响初中生生物学前科学概念发展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Scaffolding young learners in language learning
作者: 柳淑瑛编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简介: 《支架式语言教与学》共10章。编排理念遵循苏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脚手架”原理,“脚手架“支持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目前学习环境设计的热点。第一章叙述了脚手架的原理、特征以及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第二章以任务和活动为主题,探讨了如何设计任务活动才能为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第三到第六章主要从听、说、读、写方面来探讨如何为学习者搭建一个情境、学习的认知支架;后面4章集中讨论了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梳理教材及怎样进行课堂研究,每一章都辅以具体的案例做支撑。
作者: 列夫·维果茨基
简介:
♣ 社会科学领域具有价值二十五本著作之一;
♣ 历史和文化如何建构人类的心智;
♣ 天才心理学家的范式革命;
♣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经典之作 ;
♣ 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在心理学适切的应用。
《社会中的心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作品选集。本书勾勒出人类认知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预言了当前社会科学领域的近期成果。维果茨基认为不能脱离周围社会孤立地理解人类心理。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改变自己,还能改造周围世界。从通过打结作为记忆辅助工具到复杂的符号语言,社会为个体提供了塑造心智过程的技术。维果茨基开创性地将这一理论框架应用到知觉、注意、记忆、语言以及游戏发展中,考察了其教育内涵与启示。维果茨基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和方法论引发了西方学术界持续热潮的“维果茨基现象”。本书被誉为社会科学领域具有价值的25本著作之一。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维果茨基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维果茨基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20世纪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我们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 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 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前言】
中文本序
《维果茨基全集》(九卷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是中国心理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理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维果茨基(L.S.Vygotsky, 1896-1934)是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心理学泰斗, 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他大学毕业于十月革命之初,正值苏联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尖锐冲突与斗争的时期。在1924年4月于列宁格勒召开的全俄第二届精神神经病学代表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反射学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报告,对作为俄国式行为主义的反射学提出了批评,崭露其学术锋芒。会后即受新任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的科尔尼洛夫之邀,到该所任职,成了一名专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日后10年的短促人生历程中,他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为新心理学的诞生燃烧着青春和智慧,展现出他的生命的壮丽和辉煌。高度的求知欲望,坚实的哲学基础,良好的学术教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积极地投身于批判旧的传统心理学与建立新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心理学的斗争中,顽强拼搏并卓有建树。研究所里的一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同仁很快就团结在他的周围,成了后来创立新心理学的中坚力量。
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他的理论和研究工作涵盖了心理学科体系中的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缺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学史等广泛领域。他对于当时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冯特、铁钦纳、闵斯特伯格、桑代克、詹姆斯、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斯腾、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屈尔佩、华生,和当时在苏联占据显赫地位的心理学家的大量著作,以及他们所创立的众多学派的观点体系,都一一作了认真的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和严格的检验,因而被公认为是改造古典心理学的巨匠。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面对欧洲心理学派别林立的状况,维果茨基以非凡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一文,指出传统心理学正在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表现在:各个流派囿于门户之见,互相攻击;方法论上极其混乱,唯心论、唯物论、机械论和二元论互相对立而又互相缠绕,以致分裂成两种独立的、完全互不依赖的理论学科的心理学——因果关系的心理学和目的论的心理学;心理学家在学院堡垒中坐而论道,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对应用心理学抱着轻蔑的态度,使实践成了“理论的殖民地”,成了理论的“附庸”、“附加物”。维果茨基以高度的学术自觉,意识到危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他批判了传统心理学的内省观、二元论及自然主义的错误,着手为构筑新心理学的大厦夯实方法论的基地。维果茨基清醒地认识到,辩证原则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心理学,而应“从心理学内部找到它”,这正如辩证法的普遍原理要有效地运用到历史学、社会学领域,必须要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门中间学科;要有效地用到经济学领域,必须要建立《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样一门方法论性质的中间学科一样。在这一意义上,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学需要有自己的《资本论》”。
针对传统心理学中生物学化、自然主义倾向,维果茨基创立了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和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指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低级情绪、冲动性的意志等,其发展遵循着生物进化的规律,每一种新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机体结构的改变。高级心理机能指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的意志,这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是心理的“人化”过程,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具体来说,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心理的“人化”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的。人的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就是这些交往与活动形式内化的产物。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的,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活动、作为儿童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如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劳动工具为中介一样,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是以语言或符号这些“心理工具”为中介手段的。而这些心理工具本身也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携带了人类在共同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历史文化经验。随着人类个体对这些心理工具或符号系统的掌握和改造,他也就在原有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新质的高级心理机能。可见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抽象的、中介性的心理机能。如果说,动物是以机体的自然器官的改变适应自然的,人则是以人造器官、以工具的改进来适应和改造周围环境。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活动观、内化观、中介性原理等,构成了他的关于人的心理的社会起源学说的理论基石。围绕这些观点,在他的助手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形成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新的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或以其创始人维果茨基,和成就最高、贡献突出的核心成员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维列鲁学派。
也许我们可以说,维果茨基创立的关于人的心理发生与发展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就是心理学的“《资本论》”。维果茨基将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普遍地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的人兽不分的自然主义倾向,给心理学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维果茨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对教学与发展的动态关系认识的根本性突破。维果茨基根据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提出了“教学就是人为的发展”这一独到见解,又指出“作为交往和它的最系统化的形式的便是教学”,肯定了教学的交往本质,肯定了文化、活动、交往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用来指称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接受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其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教学不但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为基础,还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儿童的发展。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是因为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帮助儿童形成新的心理结构、新的心理机能,为儿童创造着学习的准备,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就是说,这些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给了儿童在其他领域里的学习和更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动物虽然也可能通过模仿和训练学习一些东西,但是动物在训练中不能掌握任何原则上更新的东西、更新的心理机能,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动物是不可教的。
维果茨基把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运用到缺陷学领域,对有关缺陷儿童及其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首先,他赞成阿德勒的观点,认为任何机体上的缺陷对儿童直接的消极影响总是有限的,缺陷带来的真正困境在于儿童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地位的降低以及在此基础上儿童产生的价值缺失感。缺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错位。其次,维果茨基指出,缺陷的补偿主要地不是感官替代那样的生物性的补偿。实际研究也指出,盲童并没有因为视觉的丧失而自动地发生触觉和听觉水平的提高。不是视觉本身被替代,而是因视觉的缺失所产生的困难从而形成起来心理上的新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提高了盲童的记忆、注意功能,是借助言语帮助掌握了视力正常的人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补偿,是一种社会性的补偿。这样说来,在缺陷的社会性表达(价值缺失感,或自卑感),缺陷补偿的社会指向性(适应正常人生活的社会条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儿童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再次,缺陷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的教育,不应该把缺陷儿童禁锢在一个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走出为照顾缺陷而安排的狭窄的、封闭的环境,尽可能多地接触正常的社会生活,获得充分的社会价值感,这才是可以开发缺陷儿童巨大生命潜力的社会教育的有力杠杆。
《思维与言语》是维果茨基生命后期着力完成一部力作。它通过实验研究和批判研究,对思维与言语的关系、思维与言语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我们知道,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作出详细的临床分析、跟踪观察和细致的刻画,无疑是皮亚杰的功劳。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自我中心言语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直接证据,而自我中心思维是从我向思维向社会化的现实思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一种尚未社会化的、处于发展初级形态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则认为情况恰好相反,自我中心言语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态。外部言语在向内部转化的过程中,先是在心理上成为内部的(自我中心言语),然后才是生理上成为内部的(真正的内部言语)。自我中心言语也不是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的指标,二者不存在任何联系。在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上,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在人类个体发展的一定时间点之后,思维发展依赖于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掌握,依赖于言语。而黑猩猩使用工具、采用迂回路线以解决问题的智力行为萌芽则完全不依赖于言语,可见从整个种系发展看,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生物型发展到社会-历史型发展的转变过程。这些论述后来促使皮亚杰对自己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反思和局部修改。这部著作1962年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时,由布鲁纳为英译本作序,而皮亚杰为之写了后记(龚浩然,《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此外,维果茨基在心理学的其他各个领域,都做过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的工作。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维果茨基除了提供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解决心理学问题的大量范例外,还改造和创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从传统的、界定含混的自我观察法中区分出5种类型,肯定了理解被试的口头报告对于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客观意义。他提倡以心理的“单元分析法”代替“要素分析法”,因为心理的“单元”不同于“要素”的是,它保持了心理机能系统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研究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时,词义,就是研究的“单元”,它既是言语的单元,也是思维的单元。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专门用于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双重刺激法”。即在研究中给被试提供两类外部刺激,一类刺激执行着被试活动指向的客体的功能;另一类刺激作为辅助手段,执行着被试借以组织自身活动的符号的功能。
维果茨基不但重视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而且对于人的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也给予了关注。这突出地表现在他所提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1934年夏,他撰写了题为《心理学与心理机能的定位学说》详细报告提纲,准备参加6月召开的乌克兰第一届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家代表大会,孰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竟未能来得及参会就与世长辞了。他所提出的系统动力定位的思想,后来由其学生鲁利亚发展成为大脑三个机能联合区划分的思想,并经过长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兴学科。
使人惋惜的是,维果茨基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他在十多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给心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鸿篇巨制,计有著述186种几百万字。维果茨基的理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是苏俄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源流,也是足以对世界心理科学产生久远影响的人类精神财富。
维果茨基理论的学术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论曾被当时苏联坚持极“左”路线的人视为斯普兰格的德国文化心理学的翻版而一度受到批判。上世纪30年代,根据联共中央的精神,苏联心理学界开展对流行的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心理测量学的尖锐批判,维果茨基也受到波及,因为他曾指出“新的心理学的种子应根植于心理技术学之中”。由于苏联自上一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的个人迷信以及学术界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重视人的发展的文化历史条件的维果茨基思想在苏联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确认。60年代苏联社会开始批判个人迷信,1962年5月,在莫斯科由“三院一部”(苏联科学院、医学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部)召开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哲学问题”的全苏会议,总结了1950年两院(苏联科学院、苏联医学科学院)联席会议以来在心理学中曾一度出现的套用、滥用巴甫洛夫学说、导致苏联心理学研究出现生物学化倾向的严重教训。这次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以后,维果茨基作为新型心理学的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开始得到确认,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放光芒,其后继者在心理学不同领域中相继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列昂节夫活动理论、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达维多夫关于“发展性教学”的思想等,都是对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赞科夫依据维果茨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所开展的改革传统小学教学体制的教学实验,为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内苏联开始出版或重版了维果茨基的大部分著作,1956年、1960年、1965年分别出版了他的《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艺术心理学》,1982年6卷本的维果茨基全集在莫斯科出版,1983年《缺陷学原理》出版。此后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日、西、汉等十多种文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成立了以维果茨基命名的研究机构,出版了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刊物,呈现出持续升温的“维果茨基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影响所至,孕育了当代的社会建构主义,促成了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当代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维果茨基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以其主题的重要性、领域的多样性、研究的开创性、观点的超前性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
美国学者S.托尔明曾称他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认为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中的莫扎特》,载“纽约评论”,1978年9月)。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识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该承认维果茨基著作对自己的影响。”([美]布鲁纳:《认知心理学》1977年版)
1996年维果茨基诞辰100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在莫斯科和戈梅利等地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一致指出,维果茨基的科学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是一把打开从古典心理学向现代心理学过渡的理论钥匙,指导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龚浩然:维果茨基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是与维果茨基思想在苏俄心理学界的处境和地位、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走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国外教育背景以及中苏(俄)两国关系的演变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1936年陈汉标的《苏联心理学研究》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0期上发表,该文重点介绍了维果茨基和鲁利亚关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学界对维果茨基研究成果的最早的介绍,离维果茨基的去世仅隔两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多种心理学教材和译著对维果茨基的思想都有所介绍。但是,在维果茨基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学界认识尚不充分,我国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的了解也就只能局限于其个别观点,无法把握其理论的全貌。及至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心理学界对维果茨基思想开始重新评价,维果茨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此时恰逢中苏两党之间发生意识形态论战,有关情况未能及时介绍到中国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66年我国“文革”开始,此后我国心理学事业出现十年停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我们充分吸收各国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对维果茨基思想,以及对文化历史学派麾下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与开展有关教育教学实验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热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在理论方面,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维果茨基的主体教育思想、维果茨基心理技术学思想、维果茨基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维果茨基与西方现代心理学、西方“维果茨基现象”的理论分析等;在教育应用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在其对我国教育实践多年探索和能力的经验类化说的基础上,吸收了包括维果茨基及追随者的内化说、建构观(教学的作用是促进儿童新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观点)、学习的活动观、教学控制论在内的国外多种有益思想,提出了结构-定向教学的思想,并带领其研究生在中小学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大学龚浩然教授,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彼得罗夫斯基关于集体的心理学理论,从1983年起先后在无锡、杭州、温州等地开展“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教改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积极传播、实践维果茨基思想和组织、推进维果茨基研究方面,龚浩然教授贡献突出。龚先生的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心理学探新》以及《外国心理学》等刊物上发表系列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与评价维果茨基思想,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二是积极参加有关维果茨基思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1992年12月应邀出席了俄罗斯教科院主持召开的题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是根据维果茨基的“三主体的教育思想”开展教改实验。四是发起并组织全国性的维果茨基研究会,该会1998年10月17日在浙江舟山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大会选举龚浩然教授担任会长,时年99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教授写信表示祝贺,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以后又先后在上虞(1999)、武汉(2000)、哈尔滨(2002)、连云港(2004)、杭州(2006)、广州(2008)、上海(2008)、黄山(2011)召开了8次学术年会。五是主编和出版了一批维果茨基研究丛书(四本)和译著,其中《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2006)是龚先生几十年研究俄罗斯心理学与维果茨基思想成果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六是主持翻译即将出版的这一套维果茨基全集。
龚浩然教授负责组织并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出版维果茨基全集中译本的初衷是要为我国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和工作人员全面认识、准确理解、深入研究维果茨基思想做好基础工作。龚浩然教授以81岁高龄,带着重病之躯,忘我地投入工程浩大的学术劳动之中,直至2010年去世,其为科学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安徽教育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亦充分显现出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责任上的远见卓识。
龚浩然先生对维果茨基全集、维果茨基文选以及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篇章,按照他对维果茨基学术思想脉络的理解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第一卷收入了《心理学危机的历史内涵》以及其他评论传统心理学的著作,卷名为“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思”;第二卷“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的重要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根据;第三卷和第四卷涉及“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收集了维果茨基对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思维与言语等重要问题的著述;第五卷、第六卷“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介绍了维果茨基的许多实验研究,以及对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最佳年龄”等重要观念所做的深入分析;第七卷主题是缺陷学问题,介绍了维果茨基对于非正常儿童的研究成果;第八、九卷是维果茨基关于文艺心理学的论述。全书各篇章皆由俄文出版物译出,译稿接近300万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查阅,我们在每卷的前面都写了简短的提要,后面附录了全集各卷的三级提纲。
参加这套全书翻译工作的,都是对维果茨基思想有一定研究且俄文水平较好的学者,他们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浙江大学)、王光荣(兰州大学)、乌云特娜(内蒙古师范大学)、白素容(山西大学)、刘华山(华中师范大学)、刘聪颖(黑龙江大学)、许高瑜(浙江大学)、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李红(吉林大学)、李德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长福(山西大学)、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张树芸(中国石油大学)、张豫鄂(华中师范大学)、郑发祥(江西师范大学)、姜君(哈尔滨师范大学)、贾旭杰(黑龙江大学)、龚浩然(浙江大学)、黄秀兰(浙江大学)、黄浩枢(中国石油大学)、梁秀娟(浙江大学)、管翠萍(北京师范大学),潘绍典(浙江教育学院)。由龚浩然任主编,刘华山、黄秀兰、王光荣任副主编。【清注意:这里人名按笔画做了排序,与原清样不同】
吉林大学车文博教授对维果茨基全集的翻译出版工作给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又欣然应承为本译著写序,对此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
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部的杨多文主任【这里加了一些编辑部的人名,我不清楚称谓,不知如何表述,我询问了杨多文。请问杨多文】为出版这套译著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在长达八年的工作中,尽管全体翻译人员宵衣旰食,认真尽责,但维果茨基全集内容涉猎广泛,行文旁征博引,且间或夹用法文、德文、拉丁文及其他文字的情况,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或由于译者外文水平不精,思虑不周;或由于译者学力不足,笔力不逮;译文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不吝指正,再版时必当认真更正,以作补救。
我们真诚希望这部译著的出版能帮助国内学者和公众比较全面和准确地了解维果茨基的学术思想,把握维果茨基理论和方法的精髓,激发学界同仁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研究热忱,通过分析和比较、实践和鉴别,从维果茨基学术宝库中获得适合于现代心理学发展需要、适合我国社会生活实际的智慧启迪,尽快使我国对维果茨基思想的学术研究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以使本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在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繁荣、教育事业革新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罗伯特·阿多特
简介: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要*限度地激发儿童的潜力。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是*近发展区,把握*近发展区,就能加速儿童的发展。教师和家长的职能在于发现*近发展区,并搭建“脚手架”,将儿童带入*近发展区。因此真正高效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施教者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更有针对性、更具差异化的教育。
可汗学院和本书作者罗伯特?阿多特创立的“嗨,数学!”(Yay Math)网站都是一对一个性化教学的先驱。本书详细阐述了一整套可靠、直观、高效的实践策略,比如正视学习者过去的经历,创造和保护适宜的学习空间,适当运用沉默和赞美,彻底解决学生的沮丧情绪等,同时示范了具体而简明的教学操作方式。
作者认为,教师、家长就像农夫一样,要准备好土壤,与儿童建立安全、信任、被接受的伙伴关系;在儿童的心里植入正确的想法,让他们成为一粒健康的种子;浸种,用支持(微笑、点头、眨眼)浇灌儿童,让他们吸收*充足的营养;还要像太阳一样火热、明亮、永恒,把能量打开,点燃孩子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提升自己的强烈愿望。*后,你就可以坐享丰收,任由奇迹发生。
作者: (苏)维果茨基(Л. С. Выготский),(苏)陆利亚(А. Р. Лурия)著;钟宜兴译
出版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
简介: 本書的每一章並不是要多方面地探究猿猴、原始人類和兒童的行為,而僅是側重行為某一方面的主要特性或是面向,就像是羅盤上的指針,以其現有的行為作為出發點,指出發展的方向與路徑。我們的任務在勾勒出三條基本的行為發展路線——演化、歷史以及個體發生學 ——藉此揭露出文明人類的行為,是這三條發展路徑共同造成的結果,也只有靠著這三條不同的路徑,才有可能對人類所累積的行為歷史得到科學上清晰的解釋。 ~維果茨基~ 本書不是一部發展心理學或是生理學書籍,而是從人類整體特徵、人類與社會文明互動的角度反省相關文獻。讀者可將本書當作閒書,悠閒地遨翔在心理學的世界裡,看看人類行為的發展;也可以當作是本學術著作,設法理解作者的思維,消融其思維作為自己建立學問的基礎。可讚嘆作者的觀察與深入解說;也可採取批判的角度,思考其研究之不足。無論抉擇為何,本書是人類文明的成果。由衷希望此書可以成為讀者思考的工具,進而對讀者的思維產生重大改變! < TOP>